2006年第 1期敦煌研究 (总第 95期) DUNHUANG RESEARCH TOTAL 95 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时代意义魏学峰(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成都 610041 ) 收稿日期:20052 092 30 作者简介:魏学峰(1963—)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省博物馆副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书画鉴定。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张大千到敦煌临摹壁画的经过,并从张大千艺术风格形成的历程,分析了临摹敦煌壁画在张大千艺术创作中产生的重大意义。关键词: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意义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 4106 (2006 )012 00162 04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致力于传统绘画艺术的整理、发掘、革新和发展。他以文化使者自任,足迹遍及南北美洲及欧洲各国,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祖国的文化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57年纽约美国世界美术协会,公举大千先生为“当代第一画家”。大千先生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其诗、书、画、印、鉴,堪当五绝。徐悲鸿先生尊其是“五百年来第一人”。纵观大千先生一生的创作风格,大抵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 20世纪 20年代初至 30年代末,由张大千在上海拜曾熙、李瑞清二师学习,迄于前往敦煌面壁前止。这一阶段,他仿四僧、青藤、白阳等诸家的逸笔画风入手,兼及“吴门四家”。其后他又取法院派大青绿的金碧山水那种精丽工致的表现。大千先生从“元四家”进而上溯到李唐、马远、董源、范宽、巨然、郭熙等,总的画风为一种清丽秀润的人文气质。第二期从 20世纪 40年代初至 50年代末,由大千先生赴敦煌,迄于 50年代末他开创泼墨画风前夕。其中敦煌潜修近三年的时间,使他深受先民伟大艺术的启迪,由此而形成这一时期精丽雄浑的画风。第三期为 20世纪 60年代初至 80年代,这一时期是大千先生泼墨画风从探索走向成熟的时期。他完全打破了过去以线为主要造型语汇、点线为构图要素的惯用手法,将传统山水画中的没骨、泼墨和重彩技法结合起来,在强调主观意兴和表现自然的主客观统一过程中,使写景和抒情、现实和浪漫、感性和理性、具象与抽象结合,不但不因西洋画的影响而丧失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洋画的长处,加以融化、发展,创造出完全具有中国神韵和民族气派的崭新的中国画。有人把他所经历的这三个时期, 称为是接受传统的三熏三沐。他试图从前贤与自然的灵魂中寻找力量,以更大的魄力去力矫时弊, 弘扬雄强博大的艺术传统。大千先生的画,苍茫不失清润,深厚中自蕴典雅。有人生动地形容道: 如宋元明清诸家齐唱,合出一个当代艺术巨子。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是大千先生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转折:敦煌行及其文化价值。 1941年至 1943年的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 大千先生率弟子、蕃僧十数人远涉敦煌,谱写了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曲壮歌。对于这样一个繁度浩大的工程,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来工作。在古代寺观及洞窟壁画的传统中才有这样的组织,而对于文人画家而言,是绝无仅有的。当时已是誉满域内的大画家,大千先生为什· 61 · 么要毅然抛弃都市闲适的文人生活,而到敦煌去寻梦呢?据他自己说:“谈起敦煌面壁的缘起,最先是听曾、李两位老师谈起敦煌的佛经、唐像等, 不知道有壁画。抗战后回到四川,曾听到原在监察院任职的马文彦讲他到过
《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时代意义》.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