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寻笔记
对于热爱书画如命的人来说,大概没有什么比一支适手的笔更为重要的了。而一代书画大师启功先生却切实地遭遇过为挑不出一支可用之笔“一筹莫展”的苦恼。先生寻找的究竟是怎样的一支毛笔?又是什么样的毛笔才符合大师心中“柔健得中,管轻适手”的理想准则呢?
启功“巧遇”莱州毛笔我抬起头来注视着老人:圆圆脸,面色白皙,神采奕奕,眼皮微微下垂,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弯弯的缝,好像一位慈眉善目的弥勒佛像。灰白色的头发有些稀疏,没留胡须。身上穿一件灰色的确良衬衫,洗得干干净净,袖口已经磨破,规规矩矩地补了一条小边,这条小边我至今记得十分清楚。这身装束是当时北京老人的标准装。……启功先生把三支毛笔的笔套拔下来,用手慢慢地旋转着笔杆,把笔头仔细地环视了一周。又把笔尖放在舌头上慢慢地旋转,为的是把笔尖润开,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笔尖铺平,对着光亮仔细地观察着笔锋,自言自语地低声说:“这些笔修理得真好,笔锋整齐透亮,副毫衬得也很合适。”接着,启功先生又轻轻地把笔尖捋好,用右手握着笔杆,把笔尖在左手掌上慢慢地转来转去,这个动作在我们行业内称为盘笔或者旋笔。也真是老天爷保佑,不管启功先生怎么旋转,笔尖上没有蹦出一根“不维护团结”的笔毫。启功先生盘完笔尖以后.十分高兴地大声说:“好,好!这些狼毫笔真是好笔!” 这段生动的描写,是山东省莱州市掖县制笔厂原厂长李兆志为了向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求援黄鼠狼尾而来到北京之后,误打误撞地见到启功先生时的情景。而那时的启功先生,也正深陷于无适手之笔可用的烦恼之中。他说“近两年来,久感笔不应手。若市上所得,大率毫长三寸,细如竹筋,东倒西歪,俨然微型拖把墩布。”启功先生写给李兆志的书信,称“惠寄佳颖刚柔俱适,巨细咸宜”在与李兆志带来的三支莱州毛笔一见如故后的三十年里,启功先生一直使用着掖县制笔厂的毛笔。他在为李兆志的《中国毛笔》一书作序时写道:正好这时认识了山东掖县的制笔师傅李兆志先生……李先生回去即按我的建议试制,结果一次比一次效果提高。从此我再也不为买不着我所会用的笔而发愁了…….李先生的制笔方法有了传人,他那种制法的毛笔,也得到传播,我所会用、能用、爱用的毛笔,也可以得到更广泛的生产制造,岂不是我个人写字工作上的一个佳音?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
匠人手艺,百年传承清康熙年间,掖县就有制笔作坊。令启功先生爱不释手的毛笔厂家——掖县制笔厂建于1968年。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曾以该厂制作的“泰山牌”牌毛笔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皇。1982年,全国第二次毛笔质量评比中,该厂毛笔获第一名,被誉为“状元笔”。莱州毛笔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曾是当地四大贡品之一,其开峰尖细,书写流利,柔而不软,刚而含蓄,经久耐磨,具有“健、齐、圆、尖”四德兼备的特定品质。中国制笔历史上以侯笔(河北衡水)、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鲁笔(山东昌邑)、齐笔(山东广饶)为上。莱州毛笔制作工艺正是山东省烟台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然而由于时代发展的诸多原因,掖县制笔厂关闭了。其中一些大半生精力都沉浸在制笔领域的老师傅,放不下热爱的手艺,三五人合作开起了制笔工作坊。如今,真正保持传统制笔工艺的少之又少,好在有这些老手艺人的存在,莱州毛笔原汁原味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存流传。莱州毛笔的制作过程堪比工艺品,每一道工序都由手工精做而成。水盆、上笔、干作
启功寻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