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启示中庸是人们行事的最佳状态, 无过也无不及, 恰到好处。“中庸”这一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中庸之道虽然常用于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 但在现代行政管理领域,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庸提倡“执两用中”把握“两端”寻求它们的“中”。“两端”是矛盾对立的两面,“中”即对立两面的协调、平衡和统一。一、反对“过和不及”在《论语· 先进》篇中, 孔子阐述了把事情做论文联盟 , 或达不到火候两种相反的状况,均不合乎“中庸”的原则,不能恰到好处。在《论语· 子路》篇中,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 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可取的, 因为二者都背离了“中”。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中, 只有适中才是最好的。“过”和“不及”就是孔子所说的“两端”, 它们同样都是不好的。在孔子看来,过, 犹不及, 两者是等价的。“过”、“不及”可以划上等号, 这是放在“中”的标准下来说的, 这种将“过”与“不及”等同起来,认为它们不如“中”更有利于人际关系及事情的处理,这是中庸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现代领导者在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使权力过于集中, 也不能过于分散, 尽量避免“过”或“不及”两种错误倾向。因为决策权过于分散容易出现目标冲突、各自为政的现象; 而在管理方面工作量又比较大, 需要整体把握, 适当放权。所以领导者对于决策权要相对集中,对于管理权则可相对分散。领导责任就是领导职位所赋予的任务, 也可称之为职责。责任比权力能较本质地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官品”。同时, 权力越大, 责任也越大, 权力和责任成正比例关系, 责任是一个制度、法律性的规定, 它还与道德相联系, 是一种道德的自觉。法律制度意义上的责任只是出于对人的邪恶的一面而做出的限制, 是一种作为基准而存在的最低限度的责任, 它对于弘扬真善美的一面来说就无法发挥作用。致使领导者仅满足于履行最低限度的责任, 甚至尽可能地回避这种责任, 缺乏主动性, 甚至促使领导者为获得个人利益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出现。这是一种被动的责任。道德责任作为法律责任的补充, 更是法律责任的提升, 并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 是一种通过不断完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来提高其道德责任的。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主张德治、仁政的政治家、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派从各个方面对官吏道德做了大量的阐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德治、仁政思想。这种德治、德政思想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内圣外王”,以“内圣”为根基,以“外王”为目标,并将道德修养贯彻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去,以主导人的思想和行为。二、提倡“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出自《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其《论语集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 故曰不和。”君子内心虽然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心怀天下,有的人出仕为官, 有的人则教书育人, 但由于他们内心都遵守共同的法则, 这种“不同”反而可以致“和”; 小人虽然嗜好相同, 但由于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彼此相争, 这必然会使他们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这种“同”反而最终导致了“不和”。“和谐”、“以和为贵”的“和”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中庸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
中庸思想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