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铁树斜街 梅家往事
梅家老宅
铁树斜街(原称李铁拐斜街)101号曾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祖宅,也是梅大师的出生地。
梅兰芳祖父梅巧玲,在梨园界享有盛誉,为“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享名后曾于该寓所自立“景和堂”课徒传艺,其弟子均以“云”字排艺名,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余紫云,即是梅巧玲精心培养的得意高足。享名的弟子还有陈啸云、朱霭云、姚意云、王佩云、王湘云、刘傅云、张瑞云、孙馥云、周倚云、郑燕云、白香云等。梅巧玲不仅艺高服人,而且德高望重,为人正直忠厚,德艺双馨,成为梨园师表。
梅巧玲30多岁就掌管四喜班,虽然当了老板,但全班百十口人都得照顾到。过去各大戏班的人员,与老板均立有契约,领班人不仅提供住宿,还要按时发给戏份(劳务费)。若遇意外,短期不能演出,亦须开半个戏份维持演员基本生活。唯有梅巧玲掌管的四喜班,照开全份,在梨园界交口称赞。尤其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清穆宗载淳病故后不久,其妻孝哲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亦随之而逝,相距不足百日,竟出现了两次“国丧”。每遇此事,百日内不许唱戏,百日后亦只暂许“说白清唱”,不许穿行头,不能响锣鼓。梅巧玲又没有积蓄,为了解决同仁生活大事,只得向汇标庄借,后来无奈竟向私人告贷来勉强维持,使四喜班度过难关。
梅巧玲不仅对班内同仁厚道,对友人之难更是慷慨解囊。友人谢梦渔,江苏杨州人,道光年间庚戌科考中探花,曾任御史,一生廉洁,两袖清风。他不仅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梅巧玲经常和他一起切磋唱腔与字韵,久之彼此逐渐熟识。经叙谈得知乃江苏同乡,因扬州与泰州相邻,自此,往来甚密交谊日深。梅巧玲得知谢梦渔生活很窘,凡得知谢遇有急需之时,总是亲自过府送钱帮他解难。谢梦渔每次拿到借款,不论款额多少,都亲自写一借款字据送到梅家。历经数年,借银竟高达三千两,直至谢氏病故,亦无力偿还。谢家后人于扬州会馆设奠,梅巧玲特携带谢氏所写全部借据吊唁,祭礼毕,梅氏拿出借据给谢氏家人观看,谢氏后人惶恐地言道:“此事我们全家都知道,只是目前实在无力,但总会如数归还,请您放心。”梅巧玲当即摇头道:“我今此来决非是要帐的,吾与令尊乃多年至交,今挚友仙逝,甚感伤痛,今特来了结此事。”言罢,便走向灵前点燃的白蜡前,将手中一把借据当众焚化。随之又问道:“此次丧事费用够不够?”谢侄便将家拮据实情道出,梅巧玲便从靴筒中拿出一张面值三百两的银票交给谢家,作为奠敬之资,谢家后人跪拜叩谢。梅氏又于谢氏灵前徘徊,思念故友许久,方黯然离去。当时在场目睹此景的谢氏亲友们,感动得热泪流下,梅巧玲“焚券”一事很快传遍京城。
梅巧玲有一位朋友,本是举子来京会试。他非常爱看梅巧玲的戏,凡梅演出,他必到场,乃至把此次进京会试都放于次要之事。他对于戏剧文学颇有心得,且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梅巧玲表演中的优缺点,同时对戏文提出修正建议。二人结识后,友谊日益深厚。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梅巧玲,曾得到这位友人的不少帮助。此友虽然文学修养高,但不善理财,生活逐渐发生困难。待到手头拮据之时,他一介书生,为顾及面子,不肯向人开口借钱,无奈只得去当铺去典质,但还不愿让别人知道。日子一久,终被梅巧玲识破,便到他下榻之处搜寻当票,意欲替他赎回所当之物,但被他那性情戆直的老家人发觉,对梅氏举动产生怀疑,为此还争吵起来。后经梅
大栅栏铁树斜街 梅家往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