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五单元的精读篇目《风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如此意蕴丰富而深刻的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鲁迅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叙事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
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于本文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教法学法
教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 “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迅速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合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潜能。重点理解我对小兄弟的虐杀和悔意,及得不到原谅的悲哀根源,从而由入深地认识文章主旨。
学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讨论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合作,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潜能。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设计
我们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欣赏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我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
(一)激情导入
风筝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