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第一章民族第一节来源一、壮族壮族, 古称俚、僚、俍、布土、侬、沙、乌浒等, 由战国秦汉时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逐步分化、重组、融洽而来。南宋时称" 撞军"、"撞丁" ,元代始称族体,而后改称"徸"或"僮" ,清末民初一度蔑称为"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称" 僮族"。 1965 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提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 僮族" 改为" 壮族"。县内壮族分主壮和客壮,主壮为土著居民,无文字记载。 1988 年10 月, 在福堂镇班瓦大塘果场发掘出一批战国、秦汉早期的窖藏印纹陶器, 经文物考古专家鉴定为壮族先民的遗物, 可以断定已有不少的古代百越氏族在县内聚居。县内客壮,据族谱记述多数于元末明初从广西迁来。从旧志" 主僮富客僮贫" 的记载和民间口碑传说分析, 少数外来汉人因婚姻关系被同化。壮区至今尚有" 九村开辟自明朝, 一半俍民一半瑶" 之说。据有关记载, 客壮最先到县内定居的, 是福堂镇永丰的陆姓, 于元至正二十八年( 1368 年) 从广西富川迁来。此后, 韦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广西庆远、南丹及都安一带迁来, 莫姓于明朝永乐、正德、万历前后从封开迁来, 贤姓于明朝天顺年间从广西崇化( 平乐) 迁来, 梁姓于明朝成化年间从广西藤县迁来, 蒙姓于明朝建文元年( 1399 年) 从广西八步区迁来, 覃姓于明朝万历九年( 1581 年) 从广西八步区迁来, 文姓于明朝崇祯年间从怀集( 原属广西) 迁来,谢、黄两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省嘉应(梅县)迁来。此外,还有植、罗、谭、钱、吴、林、郑、麦、苏、龙、朱、廖、傅、周、阮、龚、陶、岑、李、郭、王、石等姓从不同的地方迁居县内。二、瑶族隋唐时期称" 莫徭"。县域聚居主要有过山瑶、八排瑶两种。县内居住的过山瑶,最早是邓姓,于元末从湖南江华迁至吉田丹竹散居。此后,赵姓于明初从湖南江华迁至上帅散居。明代中期,赵、邓两姓部分外迁广西阳朔、平乐, 后转云南勐龙出老挝, 1974 年又有一部从老挝到美国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 1989 年9月1~ 15 日, 连山人韦承林(副县长,瑶族)应全美瑶人协会邀请,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成员,赴美参观访问, 在交流中悉知当地有两户瑶人, 其中居住俄勒冈州雷丁县的赵( 朝有)户, 其祖先曾居住连山吉田丹竹; 居住加利福尼亚州的邓(进明)户, 其先祖曾居住连山上帅, 用连山的过山瑶语言和他们交谈, 基本相通。小三江镇赵姓于明天顺年间从湖南经连县转入县内定居。房姓于清朝中期从湖南经怀集到沙圩, 最后定居福田村。县内八排瑶主要有唐姓,最早居大掌岭(现连南辖),后迁徙分居上草雷鼓、湘洞、山岛、新村、唐拥、沙水冲,永和红阳,三水旺南,福堂寨、上径、丰洞、小钹,太保横水、龙颈、坪头、山口,吉田军营、福安等村。吉田三水茶联、石寨以及小田冲的赵姓, 多数于明末清初从湖南江华小鲁桂村迁来, 少数从广西八步区大宁镇迁来。冯姓于明代从湖南江华迁至三水茶联后, 曾一度迁至广西八步区大宁镇三合村, 民国期间回迁茶联。盘、黄、邓、周、庞、唐、蓝、韦等姓于民国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迁到三水定居。其中,盘姓来自湖南江华和广西八步区,黄姓和邓姓来自广西八步区大宁镇三合村, 周姓和庞姓来自广西八步区都江,韦姓来自广西八步区,唐姓来自湖南蓝山,蓝姓来自英德。此外,新寨的八排瑶中,李姓属
连山县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