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年级古对今教案
D
(3)指名学生朗读第3小节。
①出示字词卡片:李、杨、鸟语、花香。指名生认读,读准字音。
②引导学生理解稳重“李、杨”的意思:结合《识字2》中的《姓氏歌》,明白“李”和“杨”可以指人的姓氏,结合本课内容和汉字的偏旁,可以发现“李、杨”与树木有关,在本课中指的是“李树”和“杨树”,相机出示李树、杨树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
④ 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3小节,全班齐读。
4、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达到熟练的程度。
5、 巩固识字。
(1) 师多媒体随机出示词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方式,巩固
学生认读生字,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本课生字。
(2) 鼓励学生为生字口头组词,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3) 学生自主观察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酷、凉、细、朝、杨”是左右结构,通过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识记,可以借助偏旁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夕”与“外”比较,少了一个“卜”。
三、再读韵文,读通读熟
1、生再次自主朗读课文。指名学生交流读这篇课文与读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同位对读:一生读每句的前半句,另一生读每句的后半句。自主练习。
3、指名一对同位进行朗读展示。
4、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拍掌伴奏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朗读练习。
四、指导学生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
2、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生自主观察汉字,交流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
4、师范写讲解:“细、语”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尤其是“细”字,右边的“田”比绞丝旁略低;“李、香”是上下结构,各部件略扁,上半部分“木”和“禾”中的撇、捺要书写伸展,盖住下半部分。生观察并进行书空练习。
5、生自主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进一步强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熟练地朗读了课文,初步感受到这篇课文朗朗上口的节奏之美,而且还在课文中认识了许多汉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有趣的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感受美丽的景色。
3、在诵读和学习中体会汉语的对称和音韵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检查导入
1、师生利用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师说“古”,生对“今”,师说“严寒”,生对“酷暑”等。
2、师随机出示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
3、师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理解内容,体会对称之美
1、学习第1小节。
(1)指名学生朗读第1小节。
(2)鼓励学生找出这一小节中对称的词语,指名生交流,师适时板书:古—今,圆—方,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3)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几组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出示图片(冰天雪地、烈日当空、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适当补充资料,向学生解释在古人的眼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像一口倒扣的大锅扣在地上,从而理解“圆对方”指的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
(4)引导学生发现相对词语的特点:“古、今”都是表示时间的;“圆、方”表示的都是形状;“严寒、酷暑、春暖、秋凉”都是描写春夏秋冬季节特点的。从字数上来说,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
(5)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这一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主要写的是四季特点)。
(6)生有节奏地朗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交流第2小节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根据省的交流师板书:晨—暮;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
(2)鼓励学生在学习第1小节对称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这些词语是如何对称的。
(3)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晨、暮”指的是早晨和傍晚,描写的是时间;“雪、霜”是同一类的自然现象;“和风、细雨”描写的是天气现象,“朝霞”和“夕阳”分别是早晨和傍晚的自然景观,都是一类事物。
(4)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相机出示“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的图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使其进一步体会同类词语的相关性。
(5)生齐读第2小节,说说这一小节描写的是
一年级古对今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