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doc“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一、 设计理念:
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以直观易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图形 本质特点的理解更为清晰,利用电教的声音、色彩等多感官的刺激,加深学生对数学学忆,加深理解,力求做到:
1、 在电教氛围里,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 在电教环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电教环境将一年级的学生牢牢锁定于数学的学习活动 之中。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 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 空间观念并不容易。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比较弱。
三、 教学内容及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 33页的有关内容及练习五的第2题。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 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 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本节课“认识立体图形”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体验立体图 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 今后进一步学面图形的有关知识打好基础。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 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 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儿童对生动的情景和色彩丰富的画面最感兴趣。在 这里,教师把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 抽象实物、形成表象。
利用直观的电教手段,展示物品的“撕去花外衣”留下数学实质的概念学习,让学 生形象直观的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的是物体的形状 特点。
3、 操作感知、分组活动、感知特征。
(1) 分一分:形成对图形概念的初步感知。
(2) 看一看:利用直观教学具感知图形特点,用眼睛看、比,是我们常用的也是较 为实用的数学教学方法。
(3) 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转一转: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感知图形的本质特点。
(4) 搭一搭: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圆柱与球的能滚动的特点。
(5) 猜一猜:通过游戏来巩固对图形概念的认识。
4、 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最后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书面练习,指导学生有序的学习、巩固本节课的内 容,以练的形式提升本节课的要求。在分组活动中,学生都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落实 到这一环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
最后教师小结: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在家里到处找一找,看看你家里有哪些 物品是长方体,有哪些物品是正方体,有哪些物品是圆柱,有哪些物品是球。下次上课 的时候,老师请你把你所找到的物品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又 一次联系起来,达到来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不是 看的、说的,是用的,是能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的。
根据本节课学生表现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位学生都体验 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教学媒体:
常规教学媒体: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现代教学媒体:单机版教学课件一份(ppt)。
知识点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
时间
资料来 源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效果
媒体使
用方式
感知形状
图片
情景图
3分
教材
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感性材料
提供
教师操作
图形分类
动画
点击图形,能按照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 和球分为4类
10分
自制
帮助加深印象,强化 4类图形的正确分类
呈现学生
的分类结 果
学生口述
教师操作
长方体的 认识
动画
由具体的物体抽象 成图形
1分
自制
理解在生活中的物
体到数学中的图形
的转变
利用动画 将实物外 部覆盖为 统一颜色
教师操作
正方体与
长方体的
区分
动画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 旋转,6个面进行逐 一比较
1分
自制
帮助理解正方体6个 面都相同,而长方体 则不同的区分方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