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 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在全世界都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心思想——多中心治理的理论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无论是从研究公共物品的产品性质到建立制度分析框架,都是为了证明仅仅依赖政府管制和市场调控都不能够有效的解决公共事务的治理问题。并且证明需要通过借助社会群体、人民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共物品;制度分析框架;多中心 一、绪论 2009年10月12日,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以政治学家的身份,凭借其在“公共资源治理”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首位女性获奖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及其同事开创的多中心公共治理理论获得了学界的至高赞誉,在经济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等领域广泛运用。 多中心公共治理理论认为“通过社群组织自发秩序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以多中心为基础的新的‘多层级政府安排’(具有权力分散和交叠管辖的特征)、多中心公共论坛以及多样化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安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集体行动中机会主义的遏制以及公共利益的持续发展。”[[] :当代公共管理与宪政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相对于其他学者关于治理理论的工作,埃莉诺的多中心公共治理理论兼具理论抽象和实践可行性,发展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互动机制的具体分析框架。 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度报告中提出了广为接受的治理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The UN Commission on Global Global Neighborhood[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这一定义与埃莉诺的研究范围高度相似,埃莉诺关于公共治理的研究成为治理理论的基础来源。 埃莉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其理论来源于跨学科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实验研究。埃莉诺对“多中心”理论的研究起步于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时的导师,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指导下的研究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学术研讨会(Seminar)。埃莉诺选择加州西部的地下水资源公共治理为题,探讨人们如何组织公共企业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埃莉诺发现这个案例具有明显的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特征,通过多个激励结构设计在实践中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公共资源治理的问题,这与学界广为流传的哈丁“公地悲剧”理论形成对比,也就是公共资源治理的参与者并没有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了长期利益的损失,人们并没有像奥尔森“搭便车”理论那样没有形成集体行动,而是在没有政府(利维坦)介入下成功解决区域复杂冲突。埃莉诺认为公共治理不一定会陷入哈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