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佐哈尔多元系统论.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佐哈尔“多系统论”与辜正坤“多元互补论”比较[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彭萍来源: . 点击数: 2279 更新时间: 2005-1-8 文章录入: xhzhang ] 【字体: 】摘要:本文对埃文—佐哈尔的“多系统论”和辜正坤教授的“多元互补论”进行了介绍、分析,分别探寻了两者的思想渊源以及产生背景和研究层面,试图从比较翻译学的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 以期对我国的译学研究有所启发。关键词:翻译;多系统论;多元互补论;比较翻译学一、引言“多系统论( polysystem theory )”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 Itamar Even — Zohar )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都是由一系列不同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系统组成。同时, 埃文—佐哈尔( 1990 : 45 - 51 )在“多系统论”中也谈到了翻译文学在文学这个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影响着翻译实践,这一点对于我国的译学建设和翻译理论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无独有偶,针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翻译标准问题,辜正坤教授提出了“多元互补论”, 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我国翻译标准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佐哈尔的“多系统论( polysystem theory )”被若干译者译成了“多元系统论”,这就和辜正坤教授的“多元互补论”发生了混淆。实际上两位学者谈的不是一回事。“严格说来,佐哈尔不是翻译理论家,而是文化理论家”。( Gentzler , 1993:114 )他的“多系统论”主要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理论。而辜正坤教授的“多元互补论”则主要是以翻译标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认识方法论,是一种本体翻译论。不过,辜正坤教授曾说过他的论文还可以命名为《认识标准多元互补论》,利用该种认识方法,可以推而广之地研讨其他非翻译领域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们二人的成果倒是具有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效用。本文只试图从比较翻译学的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的译学研究有所启发。二、多系统论“多系统论”是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教授从 70 年代左右开始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及并不断完善的理论。该理论以 20 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为基础,认为文学以及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都是一个开放式的多系统,即一个系统网( network of systems ),包括具体与抽象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现象里面又包含着一系列的对立关系,如:中心与边缘( center vs. periphery ),经典化与非经典化(canonized vs. non-canonized) ,来源与目的( source vs. target )等。比如文化,对它任何一部分的研究都离不开其它与之相关的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该部分的特点和功能。例如,官方文化的研究需要非官方文化的研究,标准语言只有通过与非标准变体相比较才能更好地被人理解。再以文学为例。埃文-佐哈尔认为,文学里面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层面和不同因素,这些因素都在为能成为主导因素而不断地斗争,于是,这些因素在文学系统中的地位也就在它们的不断斗争中从中心到边缘不断地进行转化。也就是说,这些因素的主导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些因素在某些特定的条件和时间会处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另外一些因素就会居于边缘地位,起次要作用,

佐哈尔多元系统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