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方志就是“地情书”,有“资治、教化、存史”的重要作用。本志遵循《秭归地方志工作条例》,本着秉笔直书、客观记述、逾时不书、越境不书、生不立传的原则, 力求资料详实, 特点突出,文字简洁,文约事丰,简要记述两河口镇容镇貌、自然资源、政治、经济、农业、工业、经济、文化、卫生、交通、民俗、宗教、名胜风景等概况,力求做到对历史负责,对子孙负责。本方志时间段上起 1976 年, 下至 2006 年, 个别情况略有突破,历史轶闻作了补述。本志采用语体文记述,资料来源于各单位。二、两河口镇简介(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分两河口镇地处长江西陵峡畔,是秭归西南交通枢纽重地。南与长阳接壤,西与巴东毗邻,东与郭家坝西坡、建国交界, 北与沙镇溪镇为邻。镇内陆路是通往西南边陲磨坪、梅家河的咽喉要道,东北横跨 334 省道线,沙磨干线将全镇东西贯通。我镇距沙镇溪港口 18 公里,距县城茅坪 70 公里。两河口镇山川起伏,河谷相间,林木丰茂,物产繁多,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版土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752 公顷,林地 1658 公顷,荒山荒坡 1904 公顷,水域 357 公顷,非生产用地 168 4 公顷,辖19个村1 个场, 111 个村民小组, 945 6户 3242 4 人。其中农业人口 29801 人, 城镇常住人口 4600 人。 2006 年, 全镇农村经济收入 10009 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 2315 元。镇内山峦起伏,立体气候明显(位于海拔 200-2056 米之间),盛产烤烟、柑桔、核桃、板粟、苞谷、高山蔬菜等经济作物,境内资源丰富,水能、煤炭、铁矿、高岭土、硅石等自然资源储量大、质地好,工业开发潜力后劲大。两河口镇老集镇,位于两河村三组牛首岩,东径 110 ° 27 ′-110 ° 37′,北纬 30° 44′-30 ° 56′,占地 ,单位房屋 47栋 681 间, 农户 76栋 171 间, 人口 2000 人, 建筑以土木与砖预混建为主,房屋基地前坎后岩,道路狭窄,沿街农户住房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卫生条件差,供水不足,没有发展余地。 2001 年3月, 因山体蠕滑变形, 经省、市、县民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县“四大家”等领导现场测险,决定搬迁建设新集镇。新集镇 2002 年 11 月竣工, 11月 25 日镇政府及镇直有关单位正式在大楼办公。两河新集镇位于太坪村二组( 太坪庵), 地形平坦, 视野开阔,座南朝北,依山傍水,水电配套,设施完备,堤前清泉潺潺流过,室外有柑桂阵阵飘香,左有堤坝作依托,右有街道作陪衬,千米长堤犹如卧龙伏波,四围青山,令人心旷神怡, 新集镇形成山、水、桥、堤、广场、街道六位一体的自然景观, 是两河境内最理想的集镇基地。新集镇占地规划 ,已建成区占地 ha ,新建居民房 15栋 26户 52 间,建筑面积 7800 平方米, 原有单位房 12 栋,房屋以砖混四层居民式房屋为主。人口 4500 人,居民人均收入 4000 元左右。新集镇规划到 2010 年用地 ha ,人口 8000-1000 0 人。两河口镇直属村(场)组一览表村名牌楼村两面山村两河村宋家村王家垭村组(个) 43846 村名太坪村土珠庙村天池垭村云盘村月明山村组(个) 66748 村名中心观村薛家村铺庄村二甲村堰塘坪村组(个) 75667 村名高桥河村香龙村白庙岭村谭家河村云台荒场组(个) 8583场合计村19个,场 1个,村民小组 111 个附注三、建置沿革公元前八世纪末( 春秋战国时期), 我地属夔子国( 楚的附庸)。西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晋灭吴,我地为建平郡长宁县, 郡治由秭归迁至巫山, 隋开皇三年( 公元 583 年), 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唐天宝元年为巴东郡治区,明代我镇为龙城里,清初、中期为前龙城乡,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 184 8 年)因李楚圣进京面圣减免秭归农民负担,我镇为楚圣乡,清同治五年( 公元 1866 年), 两河与沙镇溪镇合称“前归仁乡”, 民国 26 年(公元 1937 年),我镇谓“中和乡”,乡驻地太坪庵,民国 35 年(公元 1946 年),两河口、磨坪、梅家河合并为“龙城乡”,乡驻地白庙岭,解放后, 1949 年 11 月设两河区, 区政府驻地营盘, 1958 年设两河口人民公社, 1985 年设两河口镇, 驻地两河牛首岩。 2002 年 11月 25日, 镇政府迁移太坪村二组太坪庵。四、自然地理条件(一) 地质镇境内地质构造、地层属中生界、二叠系、三叠系、震旦系、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史书记载,由古老的内陆湖突起而成。地层厚度 322-1250 米, 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碳质页岩及煤层,岩石厚
两河口镇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