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传原文: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①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②,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③,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④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⑤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秋又歉,捐廉⑥代输⑦,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 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⑧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⒁,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⑨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⑩一楮⑾,不独海内宝贵⒂,即外服⑿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译文: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 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老百姓的借据全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 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
郑燮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