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doc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
摘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格外的重要,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以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以及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能力感知想象
音乐欣赏是听众对音乐作品的具体掌握和评价的审美活动。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遵循审美的规律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他诉诸于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使人获得各种各样美的感受,这一过程说明音乐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塑造力。
从新大纲的宗旨中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一明显的指导思想说明音乐教育实施的是一项以审美教育达到育人目的。那么,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单纯的听转到一种
“美”的过程中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本质,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首先,音乐审美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性的价值与人性韵味作整体的展观,音乐侍从总体上,从主体方面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入,对人的影响覆盖面大,辐射性强。例如:我国民间音乐家华严君(阿丙,1893--1950)再社会动乱生无着落的旧中国流浪卖艺为生,他双目失明,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楚,他把积压在心头的怨恨和愤懑用琴声向人们倾诉这首名曲就是“二泉映月”。它选用同一音乐材料进行五次变奏,表达了作者跌宕起伏的不同情绪,音乐从一个委婉动人柔美恬静的主题开始,逐渐转入激动昂扬,表达一种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最后,音乐表达了一种如火山一样爆发的愤慨,“发出生活的路啊,你究竟在哪里?”的呐喊。这样的乐曲有谁听过以后能不为所动呢?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慨的说道“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由此可见,音乐表达人类的感情,可以跨越地域文化区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音乐作品与一定时代,阶级,民族先进的社会意识相连系。其精神内涵通过音响运动形态的集中,概括与抽象,具有更强烈,更广泛的特点,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发挥作用。例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纳布渴”中有一首西伯莱人的大合唱“前进,我的思想,佐以金色的翅膀”,歌曲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独立和自由的要求。首场演出时,受到了全场观众的强列要求。歌手,乐队队员,观众一起向作曲家致意,意大利革命领袖玛志尼在写给威尔地的信中,赞誉他再音乐上所作的努力与自己在政治上所作的一样,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
最后音乐的审美特点还表现在他对欣赏者生理--心理的效应上。音乐从创作者的主观角度来看是人类精神上的产物而他从物质构成角度来看则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物质运动。音乐以其物质材料--音乐在物质世界中单位时间的运动形成频率,振幅,波形等千变万化的运动形态作用与人,使人在生理刺激的基础上产生情绪波动,这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