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土中
上次看完《万历十五年》后,我就一口气把《乡土中国》也看完了。说实话,对我这 样一个不爱看书的理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不过相比《万历十五年》 ,我觉得《乡土中
国》更易懂。原因有二:一、我不太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其次, 《乡土中国》是从农村的角
度解析中国的乡土性。我来自农村,书中许多事深有体会。
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这本书时,我丝毫感觉不到时代的 阻隔带来的距离感。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仍没有从乡土社会中完全蜕变出来,而乡土社会是 稳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相对稳定的。今天的中国还在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之中,不可否认它还带有很强的乡土性,也正因为如此, 《乡土中国》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是
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的着作,但包含的内容却远远超越了社会学。这本书 是作者对本民族文化社会学层面上的重新审视。他解释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 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与西方社会的比较凸显乡土社会的 特点,进一步论证乡土社会的文化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乡土社会的整 个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
本书共包括十四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
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这里讲的乡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简单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
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的,这是一种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的今天,也许在中国农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乡土社会 的特征,但这座“堡垒”并不再像以往那样坚不可摧。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在城市发生 了变化。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吸收了许多现代社会的特点,同时又留有一些乡土性。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
“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不仅不唯一,而且有很多缺陷。 ”文字固定了声音,
但却是声音的异化。我们通过文字所唤醒的,往往是间接的、与我们生命有距离感的观念, 而非情感。文字的间接性使多余的东西或相寄生从而离真诚越来越远。卢梭曾谈到, “越是
面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词就愈加无奈,但人的文化却向着无奈的方向发展,说话抛弃了 姿态,写字代替了说话,这意味着人类的堕落”。在乡土社会,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特殊语 言”,它比文字更有效的传情达意,摆脱了语言这个筛子,使情感表达的更加天真自然。
尽管如此,文字仍是现代化的必要工具,作者只是在以一种客观中带有肯定的 态度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做辩护。
第四篇《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进水面上所发生的 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第五篇《维系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