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能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的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欢乐的场景。激发起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音乐视野。
过程方法:学生通过模仿、聆听、对比律动能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欢乐。
:理解音乐是由五个表现舞蹈场景的主题组成,初步了解双簧管木琴的音色特点,体会各主题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欢快与热情的气氛及舞蹈场景。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对表现音乐场景的作用,能够用舞蹈的动作表现对音乐欢快情绪的理解。
【教材分析】: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其主题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曲调新颖,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全曲由引子、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以及第一个主题反复再现所构成。其中女群舞与女独舞对比聆听从音响效果,音乐情绪上能很好区分开来,展现了不同的舞蹈场景,另外对舞的两个主题旋律通过乐器的变化以及音乐节奏的变化展现了男孩豪迈有力,女孩灵动的舞蹈场景。使听着眼前浮现一幅幅美丽的舞蹈场景,音乐丰满、立体。
【教学准备】:
钢琴 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并提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乐曲欣赏
1.初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欢快、高兴、热烈等等。
师:这首乐曲热烈欢快,深受人们喜爱。
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下面逐段进行欣赏分析。
听引子与前三个乐段。
(1)聆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表现了什么情景?
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号角声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2)听前三个乐段。(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
(3)学生轻声视唱主旋律。
学生随老师一起视唱第一乐段的主旋律和第二乐段富于彝族特色音调的旋律。
3. 听乐曲第四乐段。
(1)听第一部分音频。(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性乐段转为C调之后,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
(2)想一想第四乐段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第四乐段的旋律优美抒情,尤其是旋律的变化音,富有苗族音乐的特色,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形成了对比,好像是一位苗族姑娘在跳独舞。
(3)学生随教师一起演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
① 全班一起视唱旋律。
北京喜讯到边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