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doc二、名词解释
1,
汗青;
2,辑佚;
3,四分法;
4,线装;5,索引
6,
类书;
7,善本;
8,讹、脱、
衍、倒;9,伪书;10,理校
11,
别集;
12,政书;
13,十通;
14,影印本;15、蝴蝶装
16,
总集;
17,巾箱本;
18,丛书;
19,反切; 20,马王堆帛书
21,
叙录;
22,蝴蝶装;
23,对校;
24,辑证; 25,敦煌变文
26,
甲骨文;
27,通典;
28定本,
29,考信录;30,集解
31,
丛书;
32,方志;
33,写本;
34,行款; 35,简帛文献
36,
句读;
37,工具书;
38,干支;
39,对校; 40,声训
41,古籍; 42,文献通考;43,底本;44,章句; 45,甲骨文字诂林
46,类序; 47,官修目录;48,抄本;49,经折装; 50,金石学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 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 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 《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 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索弓I,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 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 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类 书搜集资料广泛,内容丰富,被成为中国古代之百科全书。古代类书还可为科举考试之参考 资料。
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 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 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 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理校即推理式校勘,是校勘的重要的补充方法。当文献材料存在明显错误,而又缺乏足 够资料可供比勘时,可采用推理之法加以合理改正。
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 无集之名。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
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类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唐杜佑所撰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乾隆年间编撰 《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影印本指采用照像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有石印本、胶印本等。 影印本能保持文献原貌,出版成本相对亦较低。但影印本的价值主要依赖其所依据的原本价 值。
简称“蝶装”,从唐五代开始出现,宋元时期流行。方法是将雕版印刷的每张版叶,从 版心中缝线反折,有字的一面向里,对齐,然后逐叶用浆糊把中缝线一边粘连在用以作书面 的厚纸上,阅读的时候,字对字的两面展开就像蝴蝶的双翅一样,因此叫“蝴蝶装”。
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 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
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 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 字。此法注音即反切法。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 音。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件12万字,主要有《老子》甲 乙本、《黄帝内经》、《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等。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 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 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