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1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规模逐年扩大,但师资力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打造一支优秀的工程类继续教育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实证调查,挖掘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学院、老师和企业4个方面剖析成因,进而提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由高校开展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成为工程类从业人员的最佳充电途径。老师队伍建设是工程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拥有一只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保证。然而,受制于学校、学院、老师个人和企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队伍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这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中的一大瓶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和打造一支优秀的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库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进行实证调查,结合本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特点和实际,通过抽样调查法,选取较有办学特色的继续教育学院本部和5个校外函授站(教学点)的10余个工程类专业的在读学生和工程类专业相关老师发放问卷;对相关管理人员及任课老师实施访谈,客观了解继续教育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学生求学需求和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而分析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可概况为以下几点:
3
(一)学校继续教育工程类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
继续教育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数逐年增加,由2010年的860人递增到2016年的4366人,%%,预计此比例将继续增长。目前,学校共有继续教育学院本部及16个合作单位开设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17个工程类专业,层次覆盖专科、专升本和高起本,涉及到半数以上的教学站(点)和多个专业学院。
(二)继续教育工程类学生的求学动机明确、对师资的认可度低
通过问卷了解到,接受工程类继续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相关的从业背景(%)或期待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因此这些求学者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即获得专业相关的实用技术和适应工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文凭(%),更不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学生明确的求学动机和需求必然要求地方高校能够提供实践动手能力强、实训经验丰富的老师开展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工作。而实际的情况是学生的求学需求满足度颇低,只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接受的继续教育可以满足就读需求。对师资的认可度也不高,49%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理论水平很高,少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实践能力强但理论水平不足,仅7%的学生选择老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学生普遍(87%)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更突出实用性、操作性,期待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能跟实际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
4
“双师型”老师。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程类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一线从业经历
整个老师队伍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体现了老师队伍在本学科的整体素养。在所调查的老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为6%左右,硕士学位占15%,学士学位约为37%,低于学士学位的老师比例高达40%,老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总体较低,但校本部的师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校外合作的教学站(点),未取得学士学位的老师主要来自于校外站点聘任的兼职老师。从师资来源看,校本部是依托学校专业学院的老师资源,基本无外聘人员,高校的平台带来的是高学历学位的老师,但是这些高校老师中有不少都是刚获取硕博士学位就直接走上讲台的理论型人才,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而校外合作的教学站(点)除了有少数技师学院、高职院校主要依托本校师资外,更多的站点是通过聘用兼职老师完成教学,兼职老师有些是其他院校的专业老师(41%),有的是在读的硕博士或者本科生(37%),仅有6%左右是来自相关企事业单位,老师来源较为单一,师资结构不合理。这样的师资结构导致了老师的实践能力严重匮乏,高达3/4比例的老师完全没有实践一线的从业经历,仅有不到10%的工程类老师拥有2本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
4
,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多数高校衡量工科老师的标准是科研项目的等级和经费数额,理论研究成果获奖的层次和排名,在SCI论文的影响因子和数量,以及出版的学术专著等等。”加上现有的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职
工程类继续教育实践论文(共2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