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城乡户籍制度创新方法.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城乡户籍制度创新方法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经济板块,有关单位:
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推动区统筹城乡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实现同工同权,使农民工享受到与乡村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二)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口集聚。有利于集聚乡村人口,形成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有利于扩大内需。影响在乡村的消费积极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居民进城后真正成为乡村居民,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使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不畅,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交流障碍,有利于加快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资源流动,提升城乡资源要素价值。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别,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全面助推乡村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级设置准入规范,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
二是自愿有偿。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有偿退地,完善社会保证,确保农村居民进城后,生活得到保证,实际生活水平不时提高。
三是积极稳妥。充分兼顾政府的接受力和城镇资源承载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乡村贫民窟现象。

四是综合配套。强化制度设计。以市场手段将资源增量变为财富,以财富增量推动实现改革目标。
五是促进发展。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结合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等因素,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阶段推动人口向小城镇、城区内聚集,实现区域内户籍合理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2010-2011年。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2012-2020年。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证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四、集中解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户
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结合我区实际。建立疏通的户籍转移通道,重点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愿进入城镇定居,。
一)推动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户籍转移
由我区解决其社会保证问题,。由原户籍所在地处理好其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权属问题。

入学时户口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管其个人征地弥补收益权,。符合资助条件的继续享受学费、生活费补助,毕业后纳入公租房保证范围。

二)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按市政府确定的有关原则料理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相关手续,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参照被征

城乡户籍制度创新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无需盛会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8-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