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菩提萨陲:
觉有情。上求大觉,下化有情。
般若:智慧。
为明见一切事物及其道理的高深智慧。
行,修行;深,深切。时,时候。
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彼岸度。
照见五蕴皆空。照,照性。见,洞见。
五蕴:色,物质;受,感受;想,思维;行,意志;识,心识。
空:佛教的空是指无常。人空,法空。去除人执与法执。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度一切苦厄。
度:救度。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自了汉,普度众生。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为大智故,了脱生死;为大悲故,不离生死。”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自在呢?自在者,自我心性在也。凡人的心总是心猿意马,不停顿的攀缘的,而观自在菩萨的心则是湛然常住,如如不动的,因此清净圆明,如同一轮满月,才能照见一切事物的实相。性空,才能境空。
公元前六至五世纪,释迦牟尼佛祖诞生。
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
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妻子耶输陀罗,儿子罗睺罗。
菩提树下:“我今不证无上正等正觉解脱大道,誓不起此座”。
四谛、三法印。
四谛分别讲述人生主要有哪些痛苦的问题,人生的痛苦从何而来的问题,怎样才是解脱人生痛苦的问题,怎样才能解脱人生痛苦的问题。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苦、二苦(外苦与内苦)、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一百多种苦。
八苦:
生、老、病、死、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
人生的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呢?佛教以老病为痛苦的基元,层层追溯,最后得出“无明”是根源。这就叫“十二因缘”。
老病——生——有(业)——取——爱——受——触——六处(六根)——名色——识——行(生的意志)——无明
灭谛就是涅槃寂静。
无余涅槃:灰身灭智。
有余涅槃:往生再来,活佛转世。
实相涅槃:仍然生活在世间,但能够以佛教的认识来看待世间一切事物。具体来讲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