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
[摘要] 通过对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作用及应用的探讨,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认为生大黄和酒制大黄是最理想的大黄炮制品,可能成为最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大黄;炮制;发展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093-02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imatum L)、唐古特大黄( Reg)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综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在25种常用中药中,大黄居于前十位[1]。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的炮制品种在 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但是在不同时代及不同本草中所载的大黄炮制品的制法及所用的辅料均有不同之处。为了探讨合理的大黄炮制方法,研究其炮制作用,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利于临床用药,本文就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作用及应用作一探讨。并为提高大黄的炮制质量及辨证用药作参考。
1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同时代的《局方》有“大黄或蒸过用,或糖灰中泡熟用,若取猛利,即生焙干用”的说法。《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是这样记载的:“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 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至今,在沿用以上炮制方法的基础上,已发展有酒炒大黄、醋炒大黄、醋煮大黄、盐炒大黄、砂炒大黄、酒炖大黄、清宁片、大黄炭等[2]。
2 大黄的炮制作用及应用
历代本草对大黄的炮制作用均有评述。《药品化义》记载“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生用,则能速通肠胃,制熟以酒,性味俱减,仅能缓以润肠。”《本草逢原》记载“若峻用攻下生用,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药至高分,而驱热下行……破瘀血韭汁制。”《汤液本草》记载“大黄,阴中之阴药……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大黄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