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张海涛: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档案网主编
1994年―1999年于湖北工学院、西安美院学习
2009年―2012年6月任宋庄美术馆策展人
1999年至今居住于北京
策展项目:
2011年八零后艺术档案(一)
2011年“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2011年“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
2012年 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
2012年 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
2012年 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
2012年 耽搁――刘港顺作品展
2012年 暗物质――当代艺术的异类表述展
2012年 “2012” ――“文明相悖论”三人展
2012年 文化・沙漠――库布其当代艺术展
《艺术品鉴》:中国当代书画市场非常混乱,权力和资本在左右艺术价值,造假和圈子文化已经令人无所适从,您能否简单告诉我们,如何评估一幅画作的价值?
张海涛:一幅画作的价格包含几个方面,但作品本身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对一个作品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总体有几个方面:
、真诚的态度;
;
;
,既是个人的又是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新感觉;有没有区别于普通人、独立于意识形态和商业的敏锐体验,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鲜明和鲜活的状态 。
简单说来,就是看画家的作品有没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语言。这两个价值表达要素选择其中一个都可以。作品话题的选择中对于历史、现在、未来和永恒思想的当代化转换都是使艺术鲜活不灭的重要本源。比如一个永恒的经典思想,进行当代化的语言转换或者用旧的语言来表现新的感受都会有价值。比如刘晓东,用弗洛伊德的技法,表现中国当代感受。纪录片则用老的语言和媒介表现新的感受。
《艺术品鉴》:798今天的面貌已经为人所诟病,人们在那里看到很多作品运用时期的符号:像、硕大的中山装,这些作品的生命力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张海涛:798的像赋予历史以新的感受。这些像和符号的艺术思潮,被命名为政治波普现象。这是对历史题材进行新的诠释,或者叫纠错,是历史题材当代化的转换,它是具有政治符号的流行化。
《艺术品鉴》:国内艺术家的创造性体现在哪里?
张海涛:国内艺术家在新媒介和新语言方面的创新,不是很侧重。在西方,各种新的语言样式都已经存在了。国内的艺术家倾向于把西方的艺术语言进行变异,进行中国化的转换。感悟到与西方的区别,或发掘中国本土当下的生存感受。中国的艺术家不是特别侧向于语言和技术的追求和把握,更多是提供感受。比如玩世现实主义,方力钧等人体悟到整个当时社会的脉搏的东西,画出了他的特点,这种感受既具有中国化,又有个人化和社会化。
《艺术品鉴》:艺术为何不能重复?
张海涛
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