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结题报告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以教材为载体准确把握训练点》的
唐山市路北区祥富小学李佳刘润军王志红
20xx年6月到20xx年1月之间,作为语文教师一员的我在探究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中做了进一步研究,为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以教材为载体,准确把握训练点,切实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落在实处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上40分钟,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意义
崔峦先生《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的讲话,让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上,我们如何依托文本将能力训练落实到位,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切实实现高效课堂呢?这成了当下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纵观当前语文课堂现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字词句、段篇章处处精彩,训练点随处可见,教师难以取舍。课堂上体现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训练,可惜乎时间匆忙,蜻蜓点水,流于形式。2、教材改革高年级课文放到中低段,训练点无从把握。语文能力训练无层次,无尺度,评价无标准。3、语文教材教学与能力训练割裂开,各自为政,能力训练不长期坚持。4、教师获取教学设计的途径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依赖性,从而不在深入教材、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预案,形成教学的盲目性。
我们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之基石,是重中之重,因此以教材为载体准确把握、夯实训练点,实现高效课堂,是当前语文课堂上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对低、中、高各阶段的阅读的要求是不同的,语文能力训练点不同,层次也不同。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准确把握能力训练点,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我们认为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是教师解析教材,实现高效课堂的需要。2、是学生提高能力,真正学有所得的需要。3、是师生探究学习,培养听说读写的需要。
(二)研究过程
在这一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分四步进行:
1.深入解析教材,根据教材单元主题或文本特点选择、把握能力训练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选取了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为蓝本,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研讨,先明确课本中每个单元的主题,从编者将文本选入课文的目的入手,多方面调查资料,以确定要教些什么内容;接着分析课程大纲找到中段语文教学目标以及与高段、低段之间的联系,以确定教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把握学生能力训练点,以明确教的重难点,实施突破;最后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安排合理的教学环节。集体备课中,我们对《桂林山水》进行了仔细推敲,这是一篇原本高年级的课文选到中年级,该教些什么?该怎样教?结合《新课标》对备课做了一番调整,有取有舍——突出重点,确定训练点——读写结合。在整体把握课文时根据课标明确了中年级我们要突出的是对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把握,至于整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可以在课堂上恰当渗透,不作具体要求。怎么恰当渗透呢?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从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入手,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二、三自然段去寻找山水的特点,让学生意识到,桂林山水之所以甲天下不是因为单独的山美单独的水美,而是山水交融的整体美。这种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
小课题结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