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 中国古代的舞谱舞蹈本来没有“谱”。原始舞蹈只是人们手舞足蹈来表达感情的自娱自乐,抬手动足都没有什么规范。当舞蹈艺术从队形到动作都有了令人满意的样式以后,人们才想到互相模仿,并且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开始也只是口传心授,渐渐地,人们就要求用某种方式把舞蹈形体动作和姿态, 以及队形的调度等记录下来, 以便于记忆, 便于推广和传播,于是就产生了舞谱。中国古代的舞谱, 流传到现在的最早的一种是《敦煌舞谱残编》。这个“残编”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刘半农把它收在《敦煌掇琐》一书中。罗庸、叶玉华、任二北等对这个舞谱残编都有所研究。从残编中可以看到关于舞蹈节拍和身段的术语 13个:令、送、舞、挼〔 rou 揉〕、据、摇、、约、拽、头、掯〔 ken 〕、与、请。这个舞谱是 1000 多年前晚唐五代时写下的。它比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的 15 世纪的符号舞谱,要早几百年。到了宋代, 又有《德寿宫舞谱》。那是距今 800 多年前, 宋高宗时的宫廷舞谱。它是对舞蹈演员基本技巧训练的教材, 里面记录了左右垂手、大小转撺、打鸳鸯场、鲍老掇、掉袖儿、五花儿、雁翅儿、龟背儿、勤步蹄等九类动作的 63 种姿态或队形。中国古代的舞蹈, 常常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舞蹈, 曾经是巫觋的一种专长。中国的道教形成以后, 道士们依然保持着巫师的本色。在道士的斋醮[jiao 叫] 仪式中,有相当份量的舞蹈内容。道士们有一种“步罡[gang 缸] 踏斗”的“缭绕”之法,据说可以“遣神召灵”。其实,那不过是一种舞蹈步法。那种步法来自原始的巫教,传说是从远古治水英雄大禹那里学来的, 叫作“禹步”。道士们说它“三步九迹”, 上应天上的“三元九星”。道教的《真人禹步斗罡法》说: 用白垩画作九星,斗间相去三尺。从天罡起,禹步随作,一次第之。居魁(星) 前,逆步之。说的是道士“步罡踏斗”时,要先用白石灰在地上画作九颗星,星斗之间相距三尺。从天罡星起,就要走“禹步”,一步挨着一步。到魁星前时,倒过来作反方向走。禹步的具体走法是: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这样走三个循环,共二丈一尺,后边就留下九个脚印。如果说大禹时就传下了这种“禹步”,那么它的历史可真够古老的了。在现存的民间宗教的一些“经”书里,也有这一类的舞谱。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民间的巫师行傩时,照例要有舞蹈,叫作“踩八卦”,并且有图谱传世,那就是一种舞谱。蒙古族喇嘛教有一种舞蹈,叫《查玛》。跳《查玛》的喇嘛,有严格的舞蹈训练。为了便于记忆, 把动作、步法等写在纸上、木板上或者羊皮上。这种舞谱叫《查玛经》。云南纳西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人信奉东巴教。东巴巫师作法事时也要跳舞。东巴跳神的舞蹈有神舞、鸟兽虫舞、器物舞、战争舞、踢脚舞等种类。云南丽江县图书馆藏有两本详细记载东巴巫师跳神的经书,叙述纳西族古代乐舞的类别及跳法。用图画似的文字和符号记录下来,对舞蹈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以及特殊的动作技巧和乐器的用法,都作了规范化的描述。这是一种极为奇特的舞谱。杨德鋆[yun 云] 、和发源所作《纳西族古代舞蹈与东巴跳神经书》,对此作了生动的介绍。东巴文有不少关于跳舞的字。如: (跳)(舞)( 伸腿) ( 手执三叉和矛舞蹈)( 又舞又唱) 《东巴经》中就是用这一类的特别文字记录舞蹈。例如,《铜灯花枝舞》的化妆与队形排列是: 图 71 步法与动作是: 图 72 根据这段经文,动作复原后就如下图。将它译成汉语,就是: a. 摇一次板铃,摇三次板鼓; b. 顿足二次; c. 抬一次脚。顿足二次,向后勾一脚; d. 走两步抬一次腿,走两步向后勾一脚; e. 向四方旋转; f. 倒转; g. 左脚向上抬一次; h. 左脚跟着走一步,然后向上抬左腿,抬右腿跺地; i. 右脚勾向后一次。东巴巫师就是根据这种跳神经书——特殊的舞谱,进行舞蹈训练的。元明清各代,有些文人出于“复古”的用意,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代舞蹈的理解及想象,拟作了一些古代舞谱。元代人余载给早已失传的《韶》舞编制了舞谱。他根据《河图》、《洛书》的理论,运用阴阳、奇偶的变化,给 64 人的队舞设计了服装、队形、变换方位等。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和史学家朱载堉认为“无古不成今,今之乐犹古之乐”。认为没有古代的乐舞,就没有今天的乐舞。今天的乐舞是古代乐舞的继承和发展。今天的乐舞,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古代的乐舞。从这种认识出发,朱载堉一方面精心研究乐舞的历史资料,一方面研究明代尚在流行的传统乐舞,以今证古,用古今融合的方法编制了一套拟古舞谱。并且以古代的“词章”(歌词) 与明代流行的“音节”(曲调) 相结合,给这些拟古舞谱配上了舞蹈音乐。这些舞谱有舞名,有舞姿设计,有动作调度的场记图,有内容丰富的文字说明。在三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依图排舞。这是
中国古代舞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