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分析: (高二章节内容) 分析人:殷一、原子、原子核章节知识点一:核反应方程核反应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两条, 即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 另外还要记住几种微粒的符号。考题如: ( 2003 年)(5 分) 1 .在核反应方程)X(ON He 178 147 42???的括弧中, X 所代表的粒子 AH 11 BH 21 Ce 01? Dn 01 ( 2002 年)(4 分) 10. 完成核反应方程:?? Pa Th 234 91 234 90 。 Th 234 90 衰变为 Pa 234 91 的半衰期是 分钟,则 64克 Th 234 90 经过 6 分钟还有克尚未衰变。[ 在上题中还涉及到半衰期( T )的知识点, m 后=m 前×( 1/2 ) n 其中 n=t/T] 知识点二: α粒子散射实验的本质( 2003 年)(4 分) 9 .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上题中画出α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 要根据两个原则: 一个是库仑力(排斥力) ,第二个是对称性原理。] 知识点三: α、β、γ三种射线的本质( 2002 年)(5 分) 1. 图中 P 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 a、b、c 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射线, b为?射线。 ?射线, b为?射线 ?射线, c为?射线 ?射线, c为?射线[ 此题主要考α、β、γ三种射线的电性(即γ射线是中性粒子流), 以及正负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方向]( 2000 年)(5 分) 2 .关于?、?、?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B)?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C)?射线一般们随着?或?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量强。(D)?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a cP 知识点四: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001 年)(5 分) 2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 )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B )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C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 )带负电的电子在校外绕着核旋转[ 此题主要考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认识和了解]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近两年高考试题原子、原子核物理的考试内容相比前两年多增加了 4分的题目。并且考题都是比较基础的,可以说这一部分是送分题,学生很容易可以把握,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要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了解一些物理发展历史就可以了二、光的本性章节知识点一:光的薄膜干涉、及衍射干涉图样、发生明显衍射条件。( 2003 年)(5 分) 8. 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 其装置如图 1 所示, 将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 在一端夹入两张纸片, 从而在两玻璃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劈形空气薄膜。当光垂直入射后, 从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条纹如图 2 所示。干涉条纹有如下特点:(1 )任意一条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2) 任意相邻明条纹和暗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现若在图 1 装置中抽去一张纸片, 则当光垂直入射到新的劈形空气薄膜后, 从上往下观察到的干涉条纹 A 变疏 B 变密 C 不变 D 消失[ 本题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题中的给出的有关干涉条纹特征的新知识,由此来判断抽去一张纸片后, 由于尖劈的夹角变小使相应位置处薄膜的厚度减小, 而产生的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该题对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002 年)(5 分) 14. (5 分)如图所示为一显示薄膜干涉现象的实验装置, p 是附有肥皂膜的铁丝圈, S是一点燃的酒精灯, 往火焰上洒些盐后, 在肥皂膜上观察到的干涉图象应是下图中的()。[ 此题中由于肥皂膜竖直放置,由于重力的作用,肥皂膜形成上面薄下面厚的尖劈型膜。在同一水平线上膜的厚度是相同的,因此当单色光照射到膜上后,相同厚度处膜的干涉性质是相同的,由此形成水平的干涉条纹图样] ( 2001 年)(4 分) A B C D 、B 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象, 其中图 A 是光的(填干涉或衍射)图象。由此可以判断出图 A 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填大于或小于)图 B 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图A图B [ 此题是关于光的圆孔衍射的考查,该知识点在高中物理中属于要求知道的范围,用图片的形式呈现试题情景,不仅能考查物理知识,还可以考察观察能力] ( 2000 年)(5 分) 17.(4 分)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一狭缝,照射到光屏上,可观察到的图象是[ 此题是关于光的
高考考点分析:(高二章节内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