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茶叶病害发病症防治论文.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茶叶病害发病症防治论文
论文关键词茶叶;常见病害;发病症状;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介绍茶树常见病害即茶白星病、茶叶斑病、茶炭疽病、茶饼病的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广大茶农防治茶树常见病害提供参考。
近年来,上白石镇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树品种多样化,有黄观音、金观音、早春毫、温州早等茶树新品种。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大,高温高湿的气候使茶叶易发生病害。上白石镇茶树主要病害有茶白星病、茶叶斑病、茶炭疽病及茶饼病,现将它们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茶白星病

在春茶期发生,为害芽梢和有果的果皮。病斑呈褐色小点,暗紫褐色,~,圆形。大型病斑周围呈暗紫褐色,中部灰褐色至白色。病原菌在病斑内以菌丝态越冬,翌春在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成为春茶期芽梢的初次侵染源。枝梢上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量比叶片上多。病斑上必须有水湿润方可形成分生孢子,成熟的病斑用水浸渍4~6h后即可形成分生孢子。环境温度为5~32℃时均可形成孢子,适宜温度为12~18℃,降雨时分生孢子混在雨滴中进行传播。


病原菌在叶面保持湿润5h以上即可实现侵染,从叶片气孔和茸毛基部细胞侵入。展开的新叶及其下方的3张叶片均可受侵染而发病,但限于成叶。环境温度为12~32℃时可形成侵染,适宜温度为16~24℃。病原菌潜伏期很短,在最适条件下接种后12h即可发病,24~48h后80%的病斑即可出现。茶白星病在气温高于16℃、降雨8h以上的条件下即可发病,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持续时间长,则发病严重。

氮肥施用量与茶白星病发生有关,茶树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要科学施肥,选择抗病品种栽培。防治药剂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等杀菌剂,于春茶期及二茶前期喷施。
2茶叶斑病

该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嫩叶、成叶、老叶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到半叶或全叶,形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病斑颜色较一致,呈深红褐色至赤褐色,边缘具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很明显,后期病部生出略凸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半球形或球形,黑色,大小70~100μm,具孔口,内壁上着生分生孢子梗,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形至广圆形,大小(7~12)μm×(6~8)μm。湿度大时,器孢子似挤牙膏状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茶树病叶组织里越冬。翌年5月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及水滴溅射传播,侵染成叶引起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5~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茶园缺水,茶树水分供应不足,抗性下降易诱发该病。台刈及修剪后抽生嫩枝多,采摘不净留叶多或夏季干旱蒸腾量大,根部供水不足,易遭受病菌侵染。生产上向阳坡地或土层浅及梯田茶园根系发育不好,发病重,致使整个茶园呈红褐色焦枯状,落叶严重。

茶叶病害发病症防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露露二天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