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授课人:张春义
1
一、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
第一期(1036-1069)
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欧阳修对他的赏识。
第二期(1069-1085)
为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乌台诗案是其生活、思想和创作的转折点,黄州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转变期,文风渐趋高旷超迈,潇洒飘逸。
第三期(1085-1093)
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
第四期(1093-1101)
为远谪惠、儋时期:创作的又一丰收期,文风趋于平淡、清澈。
2
(二)苏轼的思想
1. 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出入儒道,濡染佛禅,兼收并蓄,灵活通脱,使儒、释、道三教达到了有机融合,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也是形成其独特的政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根本所在。
2. 苏轼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积极入世,以经世济时为己任。坚持操守,风节凛然;在朝任职,直言不讳;出外做官,勤政爱民,迭遭打击而报国事君、关心民瘼的政治理想仍不改变。
3. 佛老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集中在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上。由于政治上的受挫,贬谪的逆境,使佛老思想成为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形成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3
(三)苏轼的散文理论
1. 文与道的关系,提出先文后道
既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更强调散文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美学价值。
2. 强调“以意为主”,追求文以达意
强调意到笔随,“以意为主”,反对刻意追求章法;在文与意的关系上,追求文以达意,强调“辞达”。
3. 风格上推崇自然,反对苦涩怪异
倡导不拘常法,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但并非仅是文从字顺,而是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反对堆砌辞藻、刻意做作或“怪僻不可读之文”。
4
二、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 议论文以政论和史论为主,多针对现实而写,内容充实深刻,史论也大都是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代表作有《留侯论》《教战守策》等。
2. 记叙文最富有艺术独创性,包括山水亭台游记、人物传记和碑传文等,代表作有《喜雨亭记》《石钟山记》《方山子传》等。
3.文赋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是宋代文赋的“绝调”。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4. 小品文是苏文中独具风韵的妙品,包括书简、序跋、随笔等,艺术成就也很高,代表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答秦太虚书》等。
5
(一)苏轼议论文的特点
《留侯论》 作品解读
(与《五代史伶官传序》 比较)
1、说理的方式
2、章法特点
3、语言特点
6
(苏)翻空出奇、随机生发与(欧)理正气足、简而有法的章法差异。
(苏)雄辩滔滔 、文势如潮与(欧)纡缓从容、舒婉有致的语言差异。
(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与(欧)“平易自然、委婉曲折 ”的风格差异。
7
苏轼议论文特点概括
第一,以意为主,立意新警,敢于摆脱成见而自创新意,随机生发,善于翻空出奇而又能自圆其说。
第二,章法奇纵,随意曲折,不拘一格,雄辩滔滔,具有浑浩流转、磅礴雄放的气势。
第三,语言长短不拘,放言高论,辞锋锐利,横竖烂漫;有时善于运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8
(二)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喜雨亭记》作品解读
(与《醉翁亭记》 比较)
1、记叙的方式
2、具体写法
3、语言与风格特点
9
(苏)奇纵变幻、随物赋形与(欧)婉丽严谨、纡徐舒缓的风格差异。
(苏)自然成文与(欧)新奇曲折的章法差异。
(苏)以议论而写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欧)写景而兼诗趣,新奇曲折中有摇曳多姿的风神。
(苏)行云流水、长短适意与(欧)精简自然 、平易晓畅的语言差异。
10
苏轼(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