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授课人:张春义
1
一、苏诗的主要类型
苏轼对社会现实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如写北方遭受蝗灾的农民(《除夜大雪……》),写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对外岁币的负担及赋税沉重、谷贱伤农(《吴中田妇叹》)等。这些诗多针对社会弊端及新法流弊而发,体现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有政治讽刺诗的特点。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荔支叹》等。
2
2. 表现自我人生的抒怀诗
多写个人遭遇,抒写自我情怀,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如《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对自然景物、生活片断的叙写,融入深刻的哲理体悟,极具灵心慧眼,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些逆境中的诗既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寒食雨二首》,但更多的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如《东坡》《食荔枝二首》之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等,体现出乐观旷达的心情、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对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有忠实记录(如《游金山寺》《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对表现自然的绘画艺术多有题写(如《惠崇春江晚景》等),表现出特有的审美意趣和艺术特点。
3
二、苏诗作品选讲
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 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 江南江北青山多。
(第一层,写金山寺山水形胜,并点出思乡主旨)羁愁畏晚寻归楫, 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 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 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 非鬼非人竟何物。 (第二层,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 江山如此不归山, 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 有田不归如江水。
(第三层,直抒感喟,总束全篇)
—— 《游金山寺》
4
《游金山寺》点评
1、章法严谨,层次分明
以“宦游”始,以“归田”终,中间又以“望乡国”句相绾系,有起有结,遥相呼应。
围绕长江着笔,以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环境的变幻,笔势骞腾而层次井然。
2、景物描写独特
虽写游金山寺,却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略而不写,着重写登眺所见之江景;描绘景物时,抓住白天、傍晚、黑夜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特征,予以刻划,笔力矫健,意境开阔,兴象超妙。
3、联想丰富,比喻新奇
把江波比作靴子上的细微皱纹,把晚霞比为鱼尾的赤红色,喻象新颖贴切。见巨石随波出没,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见到江心怪火,又联想到江神的警告,想象奇警而又紧扣主旨。
5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纪昀评曰:“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承上直说,本身带有承接关系,乃“单行入律”。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6
三、苏诗的艺术特点
(一)苏诗的艺术技巧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属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1、苏诗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如“春畦雨过罗纨腻” (《南园》)、“相排竞进头如鼋” (《王维吴道子画》)等,都脍炙人口。 《百步洪》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显得妙喻连生。
苏诗比喻有些为全篇的构思而发,显得空灵绝妙,神韵盎然;有些则连环设喻,横竖烂漫,生动活泼;有些则诙谐新鲜,充满新意而又奇趣横生。
7
全篇用比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雪泥鸿爪”的比喻,既发抒了人生漂泊的怅惘之情,又包含了对艰难历程的回顾和眷念。比起前人用萍飘蓬转比拟人生无依来,“雪泥鸿爪”不仅形象鲜明,而且含义更加丰富深刻,感情层次也更加曲折。
8
连环用比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
苏轼(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