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会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
蒙: měng 同行xíng 似乎sì
: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
小结: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四、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五、再读课文,体会草原之美
,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
?
二 、朗读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
、三自然段,思考: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总结: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草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