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古井教案示例一 5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 在给课文分段, 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 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 .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教学重点、难点 1 .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 .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并解题:古, 年代久远;, 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 ,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 .导入: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 .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 .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 .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 引导思考并讨论: 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的位置。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到挑水的人很多。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讲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 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 读课文, 想一想, 共同归纳: 课文讲了和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 课文讲了的位置和作用, 讲了到取水的人很多, 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四、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要求读正确、流利) 思考: 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 .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导学: (1 )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2 )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比作: “温情的母亲? ”(3 )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 .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二、过渡作者把比作母亲, 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是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的?课文是通过哪些个体事例来说明的呢? 明确:(1) 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 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 .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 前后相接, 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 看到的; 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 .为
古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