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doc《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
课程编码:EX101110A
学 分:2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政治学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政体从属于国体,又总是与国体相适应。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 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我们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 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时期各级国家 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 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 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中国政治制度史 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 史。它内容繁杂,要求师生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共同努力,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掌握基木 知识,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 成和执行情况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掌握……中国各种典章制度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对其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章先秦政治制度(2学时)
第一节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0、25学时)
1、 原始社会组织
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开始 形成的。社会学家把原始社会分为前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 展阶段所出现的社会组织又区为原始人群、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
2、 原始氏族公社的管理制度
民族的管理机关和职能
胞族的社会职能
部落的管理机关和职能
3、原始氏族民主制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民众大会的观念淡薄
首领选举标准的变化
公共权力的出现
宗教信仰的发展
第二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学时)
1、 夏商周的历史地位
2、 王权的形成和发展
王的名号和权限
对王权的制约
王位继承制度
宗庙宫禁陵寝等制度
3、 中央(内服)行政体制
辅政官员和机构
政务官员和机构
掌管教育文化宗教事务的官员和机构
掌管生产经济事务的官员和机构
4、 地方(外服)行政体制
地方行政区划
地方(外服)官体系
地方基层行政官吏
5、 军事制度
兵役制度
军队的指挥系统
军事编制和兵种
6、 法律制度
7、职官管理制度
官员的任凭和更新
(2 )爵命等级制度
(3)俸禄和致仕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0、5学时)
1、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
2、 和诸侯专制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各国君主的名号和职权的变化
“君临之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君主继承制度的发展
后宫和宦官制度
3、列国行政体制的变化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制的逐步瓦解
以文武分职为标志的官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宗教官地位的下降
地方郡县制的建立
4、 军事制度
兵役制度
军队编制和兵种
军事行政和管理
军事理论的发展
5、 法律制度
法规
刑罚种类和司法行政 6、职官管理制度
官吏选拔制度
等级和俸禄
考课和奖惩
封君和赐爵制
第四节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0、25学时)
1、 先秦国家政体的特点
各部门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也不很分明。
政权系统和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
“臣仆用事”。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3学时)
第一节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0、25学时)
这个时期的政治演变过程,既有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又有相继出现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由于统一 和分裂割据都曾长期存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皇帝制度(0、5学时)
1、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皇权和神权的结合
2、 皇帝的名号和权限
皇帝的名号制度
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3 、皇位继承制度
围绕着皇权形成的各种政治势力,都是借助于皇权而取得特权和地位的。由谁继承皇统,必然关系到各 种政治势力的根本利益。因此,皇位继承无可避免地成为各种政治势力殊死角逐的中心。
4、后宫制度
皇后制度
妃嫔制度
女官制度
5、 宗室制度
汉高祖刘邦在完成统一大业的过程中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