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
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 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典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不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中外纪闻》,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中心论点: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选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它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表现出了深远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未免低俗;说“别人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看似高尚,却将陷入循环论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面对死亡这一特殊境界的高尚和豪壮,却没有时间和情境的普适性。而“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作者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之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
最苦与最乐[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