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拿得起,看得破,放得下"。这九个字是毛泽东送给老乡罗荣桓的评价。十大元帅里,罗是唯一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功绩名列其中的。他逝世的时候。毛曾有七律凭吊他:“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鹦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可见罗的重要。这几个字,细想起来是中国宗教关系上,儒,释,道三教的共和,以经营人性的视角老看,也是商业智慧的精髓。
“拿得起”是儒学的思想,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修齐制平”,“兼济天下”,讲的都是能力。“拿”是“手”的“合力”,所以他首先带领人才群体完成组织目标的领导力;其二,"从哪拿,拿到哪”,是一种判断力,判断力也是远见和决策的能力。远见是被计算出来的,企业家不是赌徒,也不是围在赌桌上的看客,而应该是赌桌上的庄家。别人看他放手一博,其实,最坏的结果他早已计算出来,并知道如何控制。
“看得破",是释(佛教)的核,即“无常和无我”,是事物的本性,明白了这一点,便有了“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平常心。从而超越失望和痛苦。任正非的功绩在中国企业史上是不可磨灭的,起在惨烈的竞争中的“狠”和“执著”,可以说是入世中“舍我其谁”的代表。
“放得下”是道家的理念。是出世和入世的精神依托和心理平衡。“道”讲的即不是“有”,也不是“无” ,而是适度。白居易曾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这种觉悟,也许就是一辈子享福的原因吧。
所以,“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在经济渐次成熟的今天,缺一便易成缺憾。
"以佛正心,以道修身,以儒处世" 理解为:拿起时,看的重;放下时,?
罗荣桓:难得的政治元帅
作者:王志军 在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上,铭刻着罗荣桓这个光辉的名字。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是建军的重要起点,从那时起连队有了党代表(后来改称指导员),而罗荣桓即是最早的七个连党代表之一。他由此起步,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军队政工领导人,直至共和国元帅。
■罗荣桓曾上过两所大学,三湾改编时是党代表中学历最高的
■古田会议上,毛泽东说:“罗荣桓是个人才,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对于罗荣桓的功绩,毛泽东曾有过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罗荣桓,原名慎镇,字雅怀,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一个乡绅家庭。读高小时,一位国文老师取《诗经》“桓桓于征”之意,为他改名荣桓。他8岁入私塾,后转入新式小学。1919年,罗荣桓入长沙协均中学,后入青岛大学,受五四运动影响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