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3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3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
D
C.根据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如果身处隧道之中,他所能看到的就只是非常狭窄。
D,声明称,这种细菌并不依靠砷存活,而是“能在高砷环境中生存的极端微生物”。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份奇妙的契合。山是 ,海是 ,沙漠是 ,河流石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A.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希望与实务的等待 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B,希望与实务交织的等待 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C.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希望与实务交织的等待 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D.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希望与实务交织的等待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地球虽然是一颗较小的行星,却有一颗巨大的卫星,即月球。他的尺寸和地球本身相比较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处于这个原因,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做是一对
“双行星”。
美国科学家乔治·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月亮的成因,他对潮汐现象进行了分析。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近了。实际上,如果我们就这样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地-月一体的自转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物质,形成月亮。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赶的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我们都知道,,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铁芯。月亮很可能是由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平洋中。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就现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按地-月一体的设想计算出他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1/4。所以,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地球和月亮都是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球。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他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月亮所在的运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捕捉住。但是,科学家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
“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真正原因。
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
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文学家不耐烦的说:“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可事实上月亮的确是存在的。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姆·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他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碰撞的结果死较大的个体依靠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的发展,同时也给地球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有一个类似地球而质量只有地球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属核,并有可能已经凝聚。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一开始,这一猜想被忽略了。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可能的。
(节选自阿西莫夫《宇宙指南》)
“双行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亮与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B.“双行星”是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在历史上是共生关系。
C.从卫星与行星质量比看,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大,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D.月球的尺寸和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成分相同,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下列观点不属

2013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one-丁丁
  • 文件大小3.92 MB
  • 时间2021-08-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