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雕塑艺术风格论文
一、古罗马雕塑的艺术风格
与希腊雕塑相比,古罗马人在肖像雕塑作品中把追求肖像的真实肖似放在了同等地位,甚至在一些优秀的作品中,雕塑家不仅做到了外形的逼真,而且还使作品凸显出一定的人物个性。虽然古罗马雕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希腊雕像的艺术风格,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古罗马人为了祭拜祖先而制作遗容肖像,从而发展出了古罗马雕像的真实再现性风格。纵观古罗马肖像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始终都存在着美化与写实这两种倾向。美化即理想化,也就是重点强调夸张人物英雄般的气概,特别是那些手握政权的首领,渴望自己有着与神一样的容貌特征和力量。于是,古罗马雕塑家在创作这些首领的肖像时,希腊神像雕塑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现成的范本。写实即忠实于客观个体形象,把对象外在的容貌和内在的气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
二、奥古斯都雕像
奥古斯都的雕塑作品无计其数且丰富多样,有穿托加祭司状的,有英雄般立姿的,也有代表他青春不老的胸像等等。在这里,笔者以一尊普利马———波尔塔的“奥古斯都”雕像分析为主体来探讨古罗马雕塑美化与写实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从图像上看,熟悉希腊古典雕塑的观者都可以一眼看出此尊雕塑有着神一般的英雄气概,毫无疑问,美化的艺术手法在这里占据了上风。在当时,对所塑人物理想化,希腊神话题材雕塑是最好不过的范本了。而从制作祖先蜡质遗容发展起来的古罗马雕塑,又有着自己特有的写实风格。如何把这两种风格揉捏在一起,就成了当时艺术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于是,雕塑家在人物特征基本写实的情况下,通过借鉴和运用希腊神话特有“人物”或“物什”这一象征性手法,来达到作者想要表现的既美化又不脱离客观对象的目的。在古罗马的雕塑中,那些象征性的局部不是为其自身而存在,我们必须从作品以外的特定历史情况以及社会风尚去观察它们,这样才有可能“读懂”这些象征性细节的内涵。如果缺乏对希腊神话故事、希腊古典雕塑和古罗马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观众就会如潘诺夫斯基假设的《最后的晚餐》在南美土著的眼中仅是一群人的宴饮一样。从图像上来看,这不过是一个穿着盔甲、光着脚丫、面部表情严峻沉着的青年。而这样的结论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差之十万八千里。那么这个主题是如何通过雕塑艺术清晰地传达给观众的呢?我们看盔甲的正中间是一个士兵在接受一杆旗标。从他们的着装我们可以清晰辨认出:右边士兵身穿典型的罗马军服,他右手伸出准备接受旗标;左边是一个穿着宽松服饰(当时东方人的标志)的双手拿旗标的帕提亚人,旗标的顶头立着一只鹰(鹰是宙斯的宠物,象征统治与权威),他正在把旗标递给罗马士兵。这里的士兵实际就是整个罗马军队或者罗马人民的代表,而那个帕提亚人同样也代表着整个帕提亚,旗标的收回标志着胜利果实的收获。旗标的收回、胸甲下方的大地之母忒路斯手举满盛丰产水果的丰饶角,这都预示着美好和平;而胸甲上方的天神双手高举华盖,这象征着和平已经降临整个古罗马帝国。再看胸甲四角:右下方是手持七弦琴的音乐神阿波罗,左下方是骑着鹿的狩猎女神狄安娜,胸甲右上侧是驾驶四驾太阳车的太阳神索尔(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左上侧是手持火柱的月亮女神卢娜(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在古代的希腊,人们对体力与美给予了普遍而崇高的估价。
古罗马雕塑艺术风格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