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分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 以柯萨奇 A组 16型(CoxA16) 、肠道病毒 71型(EV71) 多见]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 EV71 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在《 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 年版)》中, 按照手足口病的发展进行分期,每一期的患者经治疗都可能直接至恢复期,其中第 1期( 即普通病例) 患者占 98% 。第1期( 手足口出疹期) 临床表现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 斑丘疹、丘疹、小疱疹),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治疗要点无须住院, 以对症治疗为主。①观察精神情况、呼吸、脉搏、四肢皮温;②对症治疗(物理或药物降温等);③告知家长观察要点;④病情变化随诊。第2期( 神经系统受累期,多发生在病程 1~5 天内) 临床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治疗要点住院治疗包括: ①对症支持治疗;②脱水降颅压;③必要时吸氧;④部分患儿需丙种球蛋白治疗。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尤其是 3 岁以内、病程 5 天以内的病例。第3期(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 5 天内) 临床表现①心动过速、呼吸增快、发绀、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高血压;②外周血 WBC 升高;③血糖升高。收入 ICU 治疗。第4期( 心肺功能衰竭期,多发生在病程 5 天内) 临床表现患儿以 0~3 岁为主, 表现有①肺水肿/ 肺出血;②低血压/ 休克;③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收入 ICU 治疗。第5期( 恢复期) 临床表现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手足口病分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