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捕捉语言的灵光
语文偏科的学生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语文 成绩?怎样提高作文水平?” 这个问题实在太难回答了, 于是我 就和其他语文老师一样回答了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 “多读 书吧!读多了就有语感了。”可是学生对这个回答好像不很满意, 反驳道:“书我也读了不少,很多还不止一遍,可对于提高作文 水平和语文成绩没觉出有多大帮助。”
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在阅读的时候, 只
注重了文章的“内容” “情节”,而根本不在意文本的语言如何。 只是把语言文字当作“过河”(了解内容、情节)的桥,过了 “河”, “桥”的好坏就完全不管了。
《论语》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 不能流传很远。我们在读书时,如果不能体悟语言所传达出来的 文采,,那我们所摄取的内容未必准确,更未必全面,甚至会大 打折扣,又怎能有大的收获呢?可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生体悟语言的意识,是进行有效阅读、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在 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 . 阅读内容的选择
我不提倡中学生多读长篇小说, 尤其是外国翻译过来的小说 和中国的长于叙事的小说。虽然很多小说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品 格、思想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提高学生语文审美、写作水 平方面的成效却是缓慢的。相比之下,我更提倡学生读小小说、 散文、诗歌。这几种文学样式最具魅力,最富有代表性,最能直 接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剖析社会现象, 更不用说语言的高度凝 练和优美了。
2 . 阅读目标的设计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语言的鉴赏作为一个重 要的目标来设计,好的文章让学生自己找出具有表现力的语句, 并咀嚼出其中的妙处。如: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含”与“泊”,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b.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 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 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营造了寂然无声、依
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
“悄悄”侧重主观意向,
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 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
深。
C.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 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 肥了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余光中《听听那冷
雨》)
这里的句子一气呵成,循的是诗的节奏,给人一种诗的意
境。意象密集的闪现
最新捕捉语言的灵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