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doc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P 9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 巩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 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注释】
白满川一一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才 刚刚。.
山原 山坡原野
蚕桑 种桑养蚕。
了一料理完
如——好像
【译文】
(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 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看,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 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 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 鲜明的图画。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 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 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 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 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 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 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 其富有境界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 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看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 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 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 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 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几乎是没有的。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 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 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画面。
P9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 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 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 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 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 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 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 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 生。
P28
三闾庙
戴叔伦唐体裁:五绝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 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载,庙在长沙府湘 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诗人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