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docx东莞市樟木头中学 刘萍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我们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 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 3 小时以上, 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 2 小时以上, 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 1-2 小时,甚至还有 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 1 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
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 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 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
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 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
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 精神的支柱; 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呈现单一性和简单性问题。 对文本的阅读, 处于浅阅
读阶段,一如大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跌宕起伏,让自己
知道的故事比较多, 从而多些生活谈资; 再者获得些心中有却不甚明朗的理性认
识,殊不知这些理性认识是很廉价的。而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遣词造
句,谋篇布局等比较专业的阅读要求, 学生们表示没有想过。 显然学生的阅读需
求是较低层次的,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 他们的阅读目的、需求亟待提高。
课外阅读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训练思维, 增长心智
又接受美的熏陶和浸染, 养成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某一现象是
怎样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样想的,把握他的思维脉搏,学习别人的思维。回过头
来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从而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我们
要感受作者所刻画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终用思想养成思想,用
美生成美。
针对以上情况,我、周秀华、曾岚岚三位教师确立本课题并在所任班级实施,期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 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 400 万字以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提中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新难题, 因此,加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