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卷
2月卷
1月卷
3月卷
12月卷
11月卷
10月卷
5月卷
7月卷
6月卷
素材热读 时事观点
“最严禁放令” P16
时事背景
2017年春节前夕,刚成立4天的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河南环攻坚办)于1月14日下发《关于扩大烟花爆竹禁止燃放区域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的范围,全省包括乡镇、农村在春节期间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则通知被网友称为“最严禁放令”。可由于反对声音远超预期,16日下午,河南环攻坚办再次发出文件,将上述紧急通知“收回停止实施”。3天时间里,“最严禁放令”从执行到停止,河南环攻坚办上演了一出“朝令夕改”的闹剧。
观点一:改民俗不宜匆匆一刀切
《法制日报》赵红旗: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让农村乡镇接受禁放要有一个过程。在群众的心理上,许可、禁止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都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支持禁放,既省钱又环保,但没年味了;不支持吧,大气污染又这么厉害,群众也很矛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建伟认为,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它承载着很多民族记忆和情结。因此,禁放政策的出台应在充分尊重民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听取民意,并且尽可能地保护民俗,限时限区域地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禁放不能搞“一刀切”,要采取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模式才能逐步改变公众的习俗。如果忽略公众的真实心声,一味以强制手段执行全面禁放政策,公众的抵触心理往往会很强,从而不利于相关措施的落实。
此外,政府也可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倡导公众以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氛围替代鞭炮齐鸣的年味。
观点二:“禁放令”缘何放了“空炮”
《兰州晨报》石敬涛:雾霾深深,还放啥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信很多人都会赞成这个“史上最严禁放令”,都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公共治理目标。而这也正是其能够出台的逻辑起点和道义制高点。雾霾太厉害了,生存和健康受到威胁,那么习俗和传统暂且可以搁置,鞭炮,可以不放。可为了寻求民俗、传统与现实的平衡,很多城市的“禁放”政策,也都由最初信誓旦旦的“全面禁放”,调整为宽容体恤的“有限开禁”。大城市尚且如此,在乡镇、农村“全域禁放”,显然背离了现实。现实地看,即使这个“史上最严禁放令”不收回,最终也只能沦为“空炮”。可见,政府公共决策及公权力的实行,要兼有“硬度”和“温度”,不仅要有“硬性”,还要有“弹性”,不能光“任性”,更要有“人性”。
反过来看,“史上最严禁放令”放了次“空炮”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虽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但这种敢于及时自我否定和“
“最严禁放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