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六、《黄河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二次备课
2
六、《黄河颂》
光未然
目标分析:
,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难点:
,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画面美,修辞美.
,理解其深刻含义.
分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步骤:

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同时展示黄河图片.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次备课
2
板书课题:黄河颂
、作品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

六、《黄河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fy51856fy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