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疾病负担的概念
一、定义
疾病负担是指疾病、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对健康、经济、资源方面的损失程度。
疾病负担
个人负担
家庭负担
社会负担
生物学
死亡 / 失能
心理 / 情绪
生活 / 学习
工作 / 交际
经济价值观
经济
婚姻
日常活动
精神心理
娱乐活动
家属躯体
家庭关系
资源分配
社会安定
政府威信
经济贸易
生产力损失
人群生理心理影响
群体寿命、健康水平
第1页/共22页
二、疾病负担的特点
1、健康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生物学现象,其结局是多维的。所以疾病负担的度量应包括对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以时间为单位的综合度量
2、历史特点,疾病负担已从原单纯考虑死亡损失发展到整合死亡和失能两方面来评价
3、不同年龄组的人群疾病谱不同
4、不同群体疾病谱不同
5、不同时段的疾病谱也不同
第2页/共22页
三、研究疾病负担的意义
从社会宏观角度研究疾病负担,是确定卫生工作重点的基础
对科学研究成果价值进行评定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对人群的危害程度和规律,评价其危害性
也可以帮助我们针对性的进行诊断、医疗和预防
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定科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第3页/共22页
第二节 疾病负担的指标与意义
一、发病指标
二、死亡指标
三、残疾失能指标
第4页/共22页
一、发病指标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表示在一定期间,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 一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发病专率:发病率按照不同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时得到的发病速率。注意在对比不同资料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发病率的标化
在流行病学中,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反映疾病发生比率,发病率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人群某病发病率可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或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第5页/共22页
一、发病指标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也叫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期间患病率 =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 同期平均人口数×K
患病率通常用以表示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病程延长;未治愈患者寿命延长;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病程缩短;病死率高;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率提高
第6页/共22页
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的关系
发病率
患病率
死亡率
第7页/共22页
二、死亡指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是测量人去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 = 某期间因某病死亡总数 / 同期平均人口数×K
死亡率也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计算其死亡专率,多不同地区死亡专率进行比较时也需要进行标化
死亡专率因可提供某病死亡在人群、时间、地区上的变化等信息,因此也用于探讨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
第8页/共22页
二、死亡指标
病死率(Fatality Rate)
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 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K
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但在用病死率比较不同地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时,应注意可比性(如经济收入水平,危重患者就诊比例等)。
第9页/共22页
三、残疾失能指标
病残率(Mobility Rate)
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病残人数/调查人数)×k
第10页/共22页
疾病负担及其基本指标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