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案(教师).doc《赤壁赋》教学案(教师用)
——安居育才中学高一语文组
第-一课时
课前自学学案
一、 预习目标
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初步探究第一、二段的内 容。
二、 预习内容
给标线的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寇妇() 愀然( )山川相缪( )旌旗( )酮酒( )横槊( )舶辩千里
()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
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作者怎样描写箫声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即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品鉴技巧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 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 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 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 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
二、 学习过程
1、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 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 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 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 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 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 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 现,如通篇换了
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 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 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2、 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公元1037 — —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 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 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 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 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 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 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 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 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 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 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a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 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 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 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 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 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 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 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3、 研习课文:
整体感知:通过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1 )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 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一切景语皆情语”哪
赤壁赋教学案(教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