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征求意见1
D
2
3
4
1、健全选拔任用机制,着力选优配强。坚持“一好双强”标准,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致富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拓宽村党组织书记来源,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注重从本村现任优秀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农民党员、大学生村官、市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回村任党组织书记。地域相近、产业相近的村,可采用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等办法建立联合党组织,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改进选任方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等方式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提倡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设,注重把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德才兼备的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巩固“三万”活动成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选派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集体经济薄弱、工作难度较大、社会治安问题较多的难点村担任“第一书记”或挂职锻炼,鼓励党政机关干部回原籍所在村担任“第一书记”。
5
2、健全教育培养机制,提高能力素质。研究制定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依托省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省、市州委组织部办好示范培训班,县(市、区)轮训村党组织书记,确保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组织的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层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民主管理、服务群众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的培训。改进培训方式,采取现场教学、典型示范、案例点评、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以党委组织部门为主,党校、农业、科技等部门共同协作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采取党费支持、财政补助的方式,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经费。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按照定职责目标和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激励保障机制。,确保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党组织书记,可以在经济上给予奖励。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解除村党组织书记的后顾之忧。从政治上关心村党组织书记,将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推选为
7
“两代表一委员”。定期开展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拓宽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发展空间。
4、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工作行为。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监督和管理。乡镇党委对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要签订一份工作目标责任书、组织一次述职、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和测评、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并将评议、考核结果与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报酬、表彰奖励、政治激励、各项保险挂钩。建立健全村级工作管理制度,完善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监督村党组织书记规范用权、依章办事。建立实行村党组织书记离任经济审计制度,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对不合格村党组织书记及时发现、调整机制,对工作不力、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的,要严肃处理。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档案,乡镇党委调整、选拔村党组织书记,要报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核备案。
二、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7
5、坚持规划先行,完善发展思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市、区)、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调研在先、指导在先、规划在先,确定专人负责,帮助和指导村级组织从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实行一村一策,逐村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选准具体发展项目,落实发展措施,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到2012年底,90%以上的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6、实施分类指导,拓展发展途径。借鉴各地实践经验和做法,大力推广和运用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土地经营型、实体带动型、资本运营型等模式,加强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商品流通、商业网点、旅游等二、三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提倡强村帮带
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征求意见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