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投资管理缺陷与意见综述
养老基金全称养老保险基金,是为保障因年老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的基本生活而设立的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积累的资金。我国于1991年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者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上年度相比净增725万,,%;我国8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人口在1899万的基础上每年以1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我国已进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而社会保险基金的增长速度及投资效益远远达不到人口增长需求,其缺口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高峰,预计每年会产生1000亿元人民币的“赤字”,将会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1我国养老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养老保险覆盖面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比较缴费人和劳动人口之间的比例,二是养老金受益人和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按第二种方法计算,我国基本养老基金的覆盖比例从1992年的25%增加到2007年的7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所调查的养老基金覆盖率均针对城镇市民,所以实际覆盖率远低于76%。
,导致逃避缴费层出不穷
企业在养老保险方面的缴费不仅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大部分,还包括企业年金基金,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社会保险,企业的缴费负担超过4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企业仅在养老保险方面的平均缴费率就达到了23%,高出国际警戒线3个百分点。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增加了人工成本,削减了投资于再生产的资金,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导致大规模的企业逃避养老金费用的缴纳。
,转轨成本高,导致严重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之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由国家统一管理,资金积累不足。转为“统帐结合”制后,新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陈晓琴廖愉平(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400080)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和新制度实施时的在职人员的个人养老账户的一部分是“空账”,加之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支出负担,原有的资金积累不足以维持这部分人的养老金,基本养老基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模式导致调用新制度实施后的在职的个人账户基金填补空缺的“寅吃卯粮”弊端,最终导致我国大面积的个人养老基金空账运行。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规模仅占GDP总量的3%,远远落后于33%的全球平均水平,要达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性覆盖还有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快、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低及提高等因素都要求扩大养老基金规模,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目前现行的办法是将养老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虽然风险很低,但面对CPI的增长压力,很难实现保值,更达不到增值的效果。
养老金投资管理缺陷与意见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