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案.doc第2页 / 总共22页
《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雷雨》。 ,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 。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与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禹,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雷雨》。 板书:《雷雨》 二、《雷雨》的社会影响 《雷雨》一问世就引起了中外作家和观众的重视。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称赞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茅盾后来也说:\"三十年代末,《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这部话剧在城市受到欢迎,在农村也深受欢迎。几十年来,它始终放射着艺术异彩。 三、了解曹禺和《雷雨》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345678910
第2页 / 总共22页
2020-05-07
《雷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