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在秋色中随笔
篇一:安住在无常之相中
安住在无常之相中
2009年04月27日 如是
修行不是追求更多的平静,或者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平静无法企求,身心的平静与不平静是不断转换的,修行就是体会平静的流动与转换,进而明白平静无法企求。心态就是这样,刚平静下来,立刻变成不平静。反复地体会平静等诸多心态的变迁,修行者最终将会明白,身心的平静很容易被打破,修行不能把平静的心态做为目标。
如果不再企求平静,这会让修行进一步深化。如果你修行,你会体会到佛所说的“诸行无常”的道理。平静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无常变迁的,修行者无法保留它的存在
当不平静出现时,安住在那里,不要企求平静。当生气出现时,观照它,不要企求不生气;当贪着出现时,不要企求不贪,只要观察就可以了。当二元对立的一面出现时,不再企求另一面,这会让修行渐入佳境。佛陀在谈到观心时是这样说的:“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见《大念住经》很清楚,当贪着出现时,佛陀只是强调观察它,并没有让修行者消除它。佛陀教导的方法是超越的方法,完全彻底地超越贪嗔痴等,而非只是在表面上排斥或反感那
在修行中,如果不断地企求平静,平静会不断地消失。你再次地把平静找回来,然后它又消失,修行者在一开始基本上都是这样修行的。从这种体验中,有些修行者也许会认识到,修行与生活总不能在这种不断建立,不断流失的情况下进行。你试着强迫自己平静,有时平静会出现,有时却不能。我们决不能再把平静视为修行的目标。
平静是心法,是无常变迁的事物,它随时会来,也随时会消失。如果修行者把人生目标或禅修的目标确定为只要平静,这个目标就建立在绝对不稳定的基础上。不论如何努力,修行者终将无法达到目标。这正如佛陀所教导的,无常变迁的事物是靠不住的,必须超越它。
如何才能具有纯粹的心理?完全纯粹的心理来自于不再反抗,不再无间断地追寻,这是安住在当下的方法。不论当下展现的是什么,只要接受即可。如此修
行者将体会到心念与情绪的无比纷乱的状态,如果那种纷乱之流出现,那就安住在纷乱之流中。
安住在任何一种情形下,可以导致纯粹心理的产生。如果修行者反抗感受,反抗情绪,会感受到痛苦与难过的滋味。感受与情绪是自然法则,日夜不停地流动着,这就象河水,如果你让它流动,它会自然而适展,如果你想阻拦这条大河的流动,就会遭遇阻力。心理障碍也是这样生成的,如果让思想情绪流动,它会自然而舒畅,如果阻碍它,就会形成烦恼痛苦。
以随顺的方式让心理顺势流动,这就是说,让它自己流动,不要干涉,不要试图阻碍心理这条河流。心理必须流动,这是其本性——修行者正是要认识这个本性。
心理与情绪变幻无常,当任何一个情绪出现时,你只要知道就行;当它消失时,你也只要知道就行。这知道生起与消失的过程,就可以让修行者最终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如果修行者明白了无常之理,他
安住在秋色中随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