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题课中构建层次结构
【摘 要】选题课上,教师基本固定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的热情度削减,能力发展也处于停滞的境况,本文分析了其实施误区及产生原因,阐述了在选题课中构建层次结构的意义,并提出了几种构建层次结构的策略。认为选题课中,目标的设计、方法的指导上的层次构建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保持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实现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选题课;层次结构;综合实践
选题课就是学生在主题确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喜好提出想研究的方向与问题,此确立子课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等多种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少教师在主题确立的活动实施中单一地采用固定的模式,既使学生参与的兴趣锐减,又导致能力发展的停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保持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成为一个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其成因,就如何在选题课中构建层次结构,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选题课的实施误区及产生原因
通过区域课例研究的不断探索,老师们都意识到此课型的重点在于对学生提出、筛选、归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哪个年级,开展的是什么主题的活动,活动中一律采用“征集问题――学生自主筛选、归纳――老师总结”的设计;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使此课型的设计落入了窠臼。学生的热情度削减,能力发展也处于停滞的境况。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究其因大多为: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中关于课程的目标也仅仅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他人”、“人与自我”三个维度,以及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四条具体目标,从其内在结构看,从四大指定领域分别阐述,类型结构完整,但层次结构严重不足,缺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情学生的有层次性的课程目标。也缺乏老师专业性的指导建议,因而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综合实践课程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在开放的活动领域中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主题确立的过程中,学生提问、筛选、归纳问题的能力的获得,也应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但当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筛选归纳问题过程中遭遇困难时,有的教师因此缚住了手脚,不敢突破旧有的模式,降低难度,为免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也不敢直接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反而给学生能力的形成及提高设置了樊篱。
二、选题课中体现层次结构的意义
层次结构是指各种具体素质领域目标的不同发展水平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若缺乏层次性结构,容易使教师和学生觉得: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的实施中是完全可以重复的,容易导致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兴趣锐减。在选题课中只有根据不同学情构建不同层次结构,有结构的目标设计及其实现,才有利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其理由如下: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逻辑思维亦有待提高,要提出可行性强而又具学习性的问题并不容易。若教师过分要求学生的自主性,而不做及时有效的指导,
在选题课中构建层次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