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双关对联
篇一:谐音对联
谐音对联就是对联中有一些不恰当的字,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 所谓谐音对联,就是利用对联对仗工整这一特点,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分别嵌入同音不同义的字或词,以取得一种语言睿智或暗喻效果这样一种对联。
表现形式
1、谐音替换
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来替换,就是谐音替换。例如:
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与文学才子纪昀对句为戏。乾隆说:两碟豆;纪均对道:一
瓯油。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两蝶斗;纪昀应对道:我念的是——一鸥游。
在两人的戏对中,“碟”与“蝶”、“豆”与“斗”、“瓯”与“鸥”、“油”与“游”都是同音,音
同而义不同,属于异形谐音,对得十分工整,读之妙趣横生。
2、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
上是指另一个意思,这另一个意思才是说话的真意所在,所以,谐音双关是由表层涵义联想到深层涵义。例如:
上联: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下联:壁上几行大字,哪个汉书?
上联中“庄子”是谐音双关,一是说庄园,一是指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下联中的“汉
书”也是谐音双关,一是说“汉子写的”,一是指汉族文字。
3、谐音藏词
利用现有的人们熟悉的词语,故意隐藏本词,只说出其他部分,人们只要从其
他部分去产生联想,就可以理解说话人的本意,叫做藏词。由谐音构成的藏词就是谐音藏词。例如: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该联上联中的“一”字,下联中的“十”字和横批中的“东西”二字都被隐去,真正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此联影射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穷困潦倒,表达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不满。
4、谐音仿词
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造新词语叫仿词。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构成的仿词就是谐音仿词。例如:
上联:民国万税;
下联:天下太贫!
由“万岁”仿出“万税”,由“太平”仿出“太贫”,此联深刻揭露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黑暗。
5、谐音回文
回文的意思是顺念倒念都可成文。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词构成的回文就是谐音回文。例如:
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
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里“上”与“尚”、“荷”与“和”,“临”与“林”、“汉”与“翰”都是谐音,所以上下联不论顺读、倒读,字音都一样,可称“绝对”。
修辞作用
1、运用谐音,可收到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例如:
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臣,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上联中“相如”是谐音双关,一是指其名“相如”,一是指“相同、相似”的意思。魏无忌是战国时魏贵族“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初大臣。下联中“无忌”也是谐音双关,一是指其名“无忌”,一是指双方”不要忌讳”的意思。谐音妙用,双关两意,别有一番幽默情趣。
2、运用,可表示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例如:
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把“八”和“耻”字隐去,属谐音藏词,言外之意是深刻揭露和讽刺了“满口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
谐音双关对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