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_房屋的变迁
征文_房屋的变迁
房,是安生立命之所,是家的前提条件。虽然家的意义远不止是一所房,但房却承载了人们太多对家的寄托、希望和幸福向往。伴随着我的成长,老家的房屋几经变迁,从泥墙到瓷砖,从青瓦到平顶,从狭小到宽敞,从昏暗到亮堂房屋的变迁是父母辛勤耕耘的结果,是乡亲们居住条件改善的见证,更是祖国蓬勃发展,为民谋福的缩影。
泥墙瓦房
1992年秋天,我在黔北的一个小镇出生了,直到4岁以前,我们一家三口都住在一间泥墙瓦房里,而瓦房的来历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说起。
改革开放后,大集体时期结束,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经营权由集体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我们家除去爷爷是教师,不能分得土地以外,祖爷、奶奶和爸爸兄弟7人全都分得了土地,成为村里的土地大户。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爷爷便张罗着请风水先生选时挑地,修圈建房。按照风水先生的建议,新房选在了三面环山形似靠椅的地方,虽然风景不错,但现在看来交通着实有些不便。选好地址后,全家人就为新家行动起来,挖地打地基、和泥挑石头、糊墙搬瓦片回忆起那段岁月,爷爷乐呵呵的告诉我,平日里最调皮的就是我爸,但为了建房,他却变得特别懂事。
建成后的房子总共有5大间,连成一排,最中间的是堂屋,主要用来祭祖。样貌虽说不气派,但也结实够用,从地基到墙体两米多高的位置是由大块的石头垒砌而成,再往上就是竹条编制的“竹块”糊上泥巴的墙。这种老式房屋高度不低,至少也有5米多,中间搭上厚实的木板,就有了两层,楼下用作日常生活,楼上作为寝室。
过了十来年,爸爸用爷爷分出的一间房结了婚,就算正式分了家。虽然房小、光线黯,屋顶的瓦片也时常会被风刮下,但它却为年幼的我遮风挡雨。
青砖平房
我出生以后,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爸爸辞掉了代课教师的工作,便跟着朋友到县城里做起了收入更高的建筑工人。一开始爸爸只是和水泥、扎钢筋的杂工,后来,工地的老板想到我爸是高中生,便把一些算账、算面积的小活交给他。没多久,爸爸就成了老板的徒弟,开始学着房屋、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
县城内,各类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村儿里的乡亲们也陆续开始建设自己的新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泥墙瓦房已经不时兴了,大家都想住火砖平房。建平房就需要火砖,县城的火砖价格偏贵不说,还要另算运输费用。瞅准了这一商机,爸爸便劝说爷爷出资建砖窑厂。刚开始,爷爷坚决不同意,他觉得没必要冒风险,这活儿要请人请师傅、找卖地儿,费力折腾人不说,要是烧出来的砖卖不出去就是把自己的棺材本也给折了。认准了路子的爸爸可不会轻易放弃,一天下午,趁家里没人,他买了爷爷最爱抽的土烟和半斤黄糖,溜进了房,开始劝说起来。谈话的具体内容爸爸也没有给我细说,总之就是告诉爷爷,家里还有5个儿子要成家,那几间瓦房有些寒碜不说,将来要添丁进口的更是不够住,自己倒腾烧点砖卖,销路没有问题,不仅可以赚点小钱,自家建房用砖也方便。
在软磨硬泡下,爷爷同意了。爸爸找来工人,砍掉地里快“挂帽”的包谷,就在瓦房前的包谷地里开始建窑,烧砖的土也是就地取材。没过几个月,第一批烧砖伴着火气出炉了。据爷爷回忆说,砖的质量也还凑合,就是颜色有些不好看,不是那种艳丽的砖红色,是青黑色。原本爸爸想的是将火砖以不错的
征文 房屋的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