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水泥水化要点
I 诱导前期
急剧反应,出现第一个放热峰,时间很短,在15min以内结束。
第2页/共27页
II诱导期:
反应极其缓慢,又称静止期。一般持续 1~4h,是硅酸盐水泥浆体能在几小时内保持塑性的原因。
初凝时间基本上相当于诱导期的结束。
第3页/共27页
III 加速期:
反应重新加快,出现第二个放热峰,到达峰顶时本阶段即告结束(4~8h)。
此时终凝已过,开始硬化。
第4页/共27页
IV减速期:
反应速率随时间下降的阶段,约持续12~24h,水化作用逐渐受扩散速率的控制。
V 稳定期:
反应速率很低、基本稳定的阶段,水化作用完全受扩散速率控制。
第5页/共27页
。
C3S水化各阶段示意图
第6页/共27页
C3S水化机理
C3S水化机理,一般在第1、4、5阶段没有争议,但对于第2、3阶段则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第1阶段:C3S溶于水,迅速发生水化,故有一个放热高峰。
第4阶段:随着水化物在颗粒周围的形成,C3S的水化作用受到阻碍,因而水化又从加速过程进入减速过程。
第5阶段:最初的产物,大部分生长在颗粒原始周界以外(称“外部产物”),后期则生长在原始周界以内(称“内部产物”),此时C3S的水化完全由水向内部的扩散控制,水化速度很慢,故进入稳定期。
第7页/共27页
第2、3 阶段的研究主要有保护层理论和延迟成核理论两种理论 。
保护层理论:将“潜伏期”归因于保护层的生成,待保护层破裂时,潜伏期终止。
保护层理论一:
假设在水化过程中连续生成了三种不同的水化物。
第一类水化物(C/S=)在几分钟内生成,并很快在C3S周围形成了致密的保护层,延缓了C3S水化,Ca离子进入液相的速率降低,导致诱导期开始。
在诱导期,水化物C/S降低,第一类水化物向第二类(C/S=~,呈膜状)水化物转变,这时包覆层的透水性提高,同时液相也变成为Ca(OH)2的过饱和状体。
加速期的出现是由于C3S粒子表面包覆层的崩裂或重结晶的结果,这时形成的第三类水化物(C/S=~)呈纤维状。
第8页/共27页
保护层理论二:渗透压理论
在水泥粒子周围,几分钟内就形成了一种凝胶状的半渗透膜,随着水化不断进行,在半渗透膜内部产生了渗透压,最终导致包覆层破裂,潜伏期结束。然后通过半透膜内部缺Ca离子的溶液和外部的Ca离子发生反应,开始生长出C-S-H纤维。
第9页/共27页
延迟成核理论
当C3S与水接触后迅速水解,Ca2+ OH-及进入溶液,这样就使原来的C3S表面变为“缺钙”或“富硅”的表面层,液相中的Ca2+就会因为化学吸附作用吸附在富硅的表面,并使表面带正电荷。C3S表面的高浓度Ca2+降低了C3S的进一步水解,这样就开始了诱导期。
Ca2+和OH-相继以低速率溶解,当液相相对于Ca(OH)2成为过饱和时,Ca(OH)2晶核迅速形成。
当Ca(OH)2结晶成长时会从溶液中移去Ca2+和OH-离子,这样就恢复了水化的加速期。
第10页/共27页
水泥水化要点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